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記載中國人驅逐狗以預防狂犬病的文獻是

記載中國人驅逐狗以預防狂犬病的文獻是

記載中國人驅狗防狂犬病的文獻是《左傳》。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壹種急性傳染病,多見於狗、貓、野生或流浪的哺乳類食肉動物,如狼、狐貍、獾、蝙蝠等。人們大多是被患病動物咬傷而感染的。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怕水、怕風、咽肌痙攣和進行性癱瘓。因為恐水癥的癥狀比較突出,所以這種病也叫恐水癥。

狂犬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單鏈RNA病毒,動物通過相互叮咬傳播病毒。我國狂犬病病例主要由犬傷引起,約占90%;其次是貓,約占5%;其他受傷的動物包括馬、松鼠、豬、蝙蝠、猴子和獾。

狂犬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患狂犬病的人死亡率近100%,患者壹般在3 ~ 6天內死於呼吸或循環衰竭。應當加強預防措施。它主要是由狂犬病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引起的。狂犬病病毒含有五種蛋白質,分別是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和基質(M)。

狂犬病毒的糖蛋白能與乙酰膽堿結合,決定了狂犬病毒的自噬。傳染源主要是病狗,其次是病貓和病狼。人被患病動物咬傷後,動物唾液中的病毒通過傷口進入人體,引發疾病。少數患者也會因為結膜被患病動物的唾液汙染而患病。

人們普遍容易感染狂犬病,尤其是獵人、獸醫和動物飼養者。狂犬病毒進入人體後首先感染肌肉細胞,在傷口附近的肌肉細胞中少量增殖,然後侵入附近的周圍神經。然後病毒沿著周圍神經的軸突向心擴散到中樞神經系統,不擴散到血液,主要侵犯腦幹和小腦的神經元。

病毒在灰質中大量復制,沿神經到達唾液腺、角膜、鼻粘膜、肺、皮膚等部位。狂犬病毒對宿主的損害主要來自於內體,即其廢棄的蛋白外殼在細胞內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顆粒。內體在患者的中樞神經細胞中廣泛分布,這也是該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