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陜西秦腔從古至今壹直流傳著。它的本質是什麽?

陜西秦腔從古至今壹直流傳著。它的本質是什麽?

秦腔又稱梆子戲,是中國西北地區的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陜西、甘肅在古代屬於秦國,所以被稱為“秦腔”。因早期秦腔表演常以棗梆子為伴奏,故又稱“梆子戲”。秦腔形成後,流傳到全國各地。因其成熟完備的表演體系,在各地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戲劇。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戲成為梆子戲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巧簡單、粗獷、豪放、誇張,富有生活氣息,技巧豐富。[1]?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和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發展和傳播的每壹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深深地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秦腔,壹種起源於古代陜甘的民間歌舞,生長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經過壹代又壹代人的創作逐漸形成。從周朝開始,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因此得名。由於棗梆子是作為打擊樂器使用的,所以又叫“梆子腔”,又因為打擊時發出“夢幻”的聲音,所以俗稱“梆子”。

唐代詩人李在其劇作《雨村》中說:“相傳錢家藏書數百冊,頗有腔。它始於陜西,以擂鼓為板,秦越響應。又緊又慢,俗謂梆子腔,謂之亂奏。”“亂彈”壹詞在中國戲曲聲腔中有多種含義。過去,除昆曲和高腔以外的劇種被稱為“亂彈”,有些劇種被稱為“亂彈”。有些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等,至今仍作為梆子腔系的總稱,以秦腔為基礎。

秦腔歷史悠久。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的傳奇抄本《壺中蓮花》中,有壹句歌詞是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唱出的,而且都是七言體,說明秦腔不僅在當時或以前形成,而且還流傳到了其他地方。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藝術家們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展現了革命的真實生活,塑造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陜甘寧邊區人民劇團成立於1938年7月,緊密配合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革命鬥爭,創作排演了《血淚復仇》等壹大批新秦腔。彭同誌在給《血淚的復仇》作者馬建玲的信中說:“熱烈歡迎貧苦勞動人民和革命戰士,組織強大武器發動群眾。”1944年,陜甘寧邊區文教會議還授予馬建玲“人民藝術家”稱號,人民劇團獲得“特殊模範”獎旗。

新中國成立後,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建立了縣級以上的專業秦腔劇團。到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已有300多個專業秦腔劇團,包括秦腔研究所秦腔劇團、甘肅秦腔劇團、寧夏回族自治區秦腔劇團、青海省秦腔劇團(後改為西寧秦控劇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金夢劇團等。此外,各地還建立了戲劇學校,為秦腔藝術的繁榮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資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