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最早的古籍是什麽?

中國最早的古籍是什麽?

“中國”壹詞最早出現在周朝的《詩經》中,如“雅為民勞”、“利為國”等。然而《詩經》中的這種“中國”,其實是壹個“國”,而不是真正的國家。“中國”這個詞,指的是國家,在戰國諸子的書裏已經很常見了。如《孟子·滕文公上》說:“陳亮之本,周仲尼公之討好之道,北學中國之道”,“獸蹄鳥徑之道,交於中國”;《莊子》中的田子方:“中國之君子,知禮義,而知人心之卑”...這些都說明,古代所謂的“中國”,指的是後世的“中原”。但面積沒有後世中原那麽廣,只相當於陜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中國”這個詞使用頻率很高,主要是在星期之後。《禮記》中有雲:“中國為蠻夷,五方之民皆有性...華夏、蠻夷、夷、夷、戎、狄皆有太平。”很明顯,這個時候的“中國”二字是用來反對蠻夷、蠻夷、戎、德的。如果《禮記》是後來寫的,《左傳·莊公三十壹年》有這樣的話:“凡為外族立下四功的諸侯,都要獻給君王,君王以此作為對外族的警示。中國不是”,這說明在春秋初期,“中國”壹詞已經與蠻夷、夷、戎、狄相提並論。那麽“中國”指的是誰呢?《公羊傳四年》說:“南夷與北帝交朋友,中國無盡。桓公救了中國,卻忙著對付蠻夷,殺了靖,立他為王。齊桓公對郭興、郭瑋等國的救助被稱為“救中國”,說明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展到被認為是“夏”的國家了。”公羊傳入公十五年》有:《春秋·國在外夏,內夏在外夏。王者欲在天下,易為外壹言。東漢經學大師何修進壹步發展了楊公學派的理論,將《春秋》記載的242年歷史理想化為三個階段。即:“世界聽見了”、“世界聽見了”和“世界看見了”。據傳,世界的統治是從衰落和混亂開始的...於是國在國內,夏在外”,“據說天下之治在上升,夏在內,帝在外”,“見天下太平,帝升官,天下遠近。雖然242年的歷史發展事實並沒有那麽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概念對民族關系的發展規律做出了壹些正確的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形成時期;中國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相結合的“李周”的形成,是中華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縱觀夏、商、周、春秋,各國不斷分裂,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滿、夷、戎集團。像虢國這樣的國家,曾經在夷夏之間搖擺不定,最後進入了華夏集團,成為了“朱霞”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