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是通過地面上的油苗發現石油的。在中東的伊拉克和伊朗的考古發掘中,人們發現屬於石油家族的瀝青或柏油已被用於建築、築路、防水、油漆和船舶接縫堵漏。越南、法國的佩契雷、西班牙的加利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蘇門答臘以及德國、法國、意大利和俄羅斯都有古油氣苗的文字記載。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書籍、埃及的金字塔、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以及樺樹皮上的繪畫中都有對石油的描述。
中華民族也是最早認識和使用石油的民族之壹。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石油記錄最早出現在東漢(公元32-92年)歷史學家班固寫的《漢書地理》中。書中寫道:“科恩,有水,是可燃的。”這裏的“高涵”是陜北延安東北的地區;“須水”就是清澗河,現在是延河的支流。“可燃”是指水面上有能被火點燃的東西。這壹記錄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之後,中國古代關於石油的記載更多了。西晉張華從石油的形態、性質、用途等方面對古代酒泉延壽縣的石油進行了詳細、客觀的描述。在他的博物學中,他把油稱為“石漆”。類似的記載,在葉凡的《後漢書》、北魏李道元的《水鏡註》、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都有引用或出現。
在人類文明史上,石油被很多國家稱為“魔鬼的汗水”、“普盧米哥的血”、“發光的水”。在中國,除了西晉的張華稱油為“石漆”,唐代的李繼孚在元和縣誌中稱油為“石脂水”。他在書中描述:“玉門縣石肥水,在縣城東南,180,泉水長滿青苔,如脂,燒得很旺。”在中國古代,油又叫“石腦油”、“猛火油”、“公黃油”(圖20)。
圖20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打井開采石油和天然氣。
“油”字最早見於北宋。現在很多人認為是宋朝的沈括(公元1031-1095)首先提出並使用了這個名稱。據考證,沈括晚年不僅使用了“油”字,而且在1090年前後撰寫的《孟茜筆記》(卷24)中也有對油的狀態和用途的描述,極具科學價值(圖21)。其實在此之前,李雲(公元925-996年)等人編纂的《太平廣記》中就出現了“油”字:“油井在延長縣城北九十裏,油從井中產出,取者以雉尾(意為Y,舀、劃)入罐中。《太平廣記》的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止於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沈括是在該書成書50年後出生的,而他的《孟茜筆談》是在該書成書100多年後。因此,第壹個以“油”命名的人應該是北宋的李雲。
圖21沈括(北宋)《孟茜碧潭石油帶》
雖然人類很早就發現了石油,但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不可能有效地勘探、開發和利用石油。從19的50年代開始,現代石油工業發展緩慢。但在當時,煤油只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用於照明。煤油燈曾經是世界上最時尚最明亮的燈。汽油比煤油輕,因為容易燃燒爆炸,那時候只能白燒。這個時期被稱為“煤油時代”。
1878年內燃機的出現,1885年汽車的出現,都需要大量的汽油。隨後的摩托車、飛機和摩托艇也需要大量的汽油。這使得大量燃燒過的汽油派上了用場,而且需求量也很大,迫使人們加大尋找石油的力度,提高汽油的煉制水平,從而有效地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
1940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噴氣技術的飛速發展,將人類帶入了航空航天時代。噴氣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內燃機,航空煤油取代了航空汽油,壓燃式柴油機得到了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對各種燃油和潤滑油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各國都在爭相發展化學工業,而石油產品和天然氣是化學工業中最好的化工原料,幾乎所有的化工產品都可以從石油和天然氣中獲得。20世紀可以說是石油工業的黃金時代,不僅自身取得了輝煌的發展,也為現代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壹般認為,現代石油工業始於1859年美國人E.L .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鉆的第壹口油井。在隨後的90年間,美國的石油產量壹直位居世界第壹,約占這壹時期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0% ~ 70%。俄羅斯在沙皇時代1863開始產油。十月革命後,由於油氣資源豐富,工業化程度高,迅速成長為世界產油國。世界海洋石油的勘探和開發始於1890年的加利福尼亞海邊。
中國第壹口油井於1873年由當時的滿清政府從美國雇傭的技術人員和鉆機在中國臺灣省苗栗硫磺坑鉆探。深度僅133.8米,約90米處見油流,日產油750公斤。中國大陸第壹口油井於1907在陜西延長油礦鉆成,目前仍在采油(圖22)。
圖22中國大陸的第壹口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