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大運河的發展史

中國大運河的發展史

自開鑿以來,中國大運河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歷史階段:漢溝(春秋至隋)、隋唐大運河(隋朝至元初)、京杭大運河(元代至清末)。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吳王夫差壹心向北伐齊,稱霸中原。而伐齊遠征需要解決軍糧輜重的運輸問題,依靠陸路運輸,道路不暢,而吳的優勢是海軍和先進的開河、造船、航運技術。當時長江和淮河之間沒有水路。只有走海路,風大浪急,風險相當高。

公元前486年,吳利用江淮之間湖泊密集的自然條件,實地丈量,就地挖掘,將幾個湖泊連接起來,長江和淮河從此相連。運河起於南端的漢古城,故稱“漢溝”。韓溝的發掘是歷史上記載的中國最早的壹段大運河,被認為是中國大運河的開端。揚州和淮安兩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因為這條溝渠的開鑿而誕生的。韓溝也是淮揚運河的前身,此後壹直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是主要水道。

與此同時,浙東運河的前身殷珊老運河基本形成,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之壹,至今仍保存完好。統壹天下後,隋朝作出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其動機超過了軍事目的。這個時候,天下統壹了。隋朝開鑿運河有其經濟動機。中國古代很長壹段時間,經濟重心壹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經濟比南方先進。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400多年的混亂嚴重沖擊了北方經濟。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全國統壹後,隋對這壹地區特別重視,但隋朝首都長安的政治中心並沒有隨著經濟中心的發展變化而南遷。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的經濟區聯系,需要南方的糧食和物資來供應北方,無論是中央朝廷、官僚貴族還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期的分治阻礙了南北之間的經濟交流,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迫切要求加強南北之間的經濟聯系。

公元605年,楊迪招募了數百萬民工修建同濟運河。同年,韓構被重建,這被稱為楊珊褻瀆。608年,招募黃河以北百萬民工開鑿永濟運河。610年溝通長江。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完成,隋唐大運河基本形成。唐朝時,對運河進行了壹些修復。比如公元742年,在三門峽東部,人們曾經在巖石中挖了壹條通道,叫做“天寶河”。

楊迪開鑿大運河的條件:①南朝以來,江南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渠勢在必行;②隋朝統壹,社會秩序逐漸穩定;(3)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為開鑿大運河創造了物質條件;(4)集權加強,可以組織大規模的人力物力進行挖掘。

楊迪開鑿大運河的主觀動機有: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全國統治;(2)加強江南經濟建設;(3)江南漕運;因為在隋朝之前,江南的經濟已經趕上了北方,那麽隋朝開鑿運河就和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有關。

楊迪開鑿大運河的客觀效果:①運河的開通產生了長期而積極的影響。為後世所用,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壹直沿用至今;它在鞏固團結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挖渠必然帶來沈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這也是隋朝暴政的內容之壹;同時,楊迪利用大運河組織巡遊江南,進壹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成為隋朝滅亡的原因之壹。

隋唐大運河促成了沿線城市的繁榮。揚州、蘇州、杭州、滁州(今淮安)、泗州(今江蘇盱眙)都是繁榮的商業城市。

浙東運河也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隨著水路和浙東運河通過余姚和曹娥連接寧波和杭州,寧波實際上成為了大運河的南端。在宋代,浙東運河是國家的主要水道。元朝以前,中國的行政中心長期設在洛陽和開封,江南漕運北上需要繞道河南。元朝至元朝18年(1218),忽必烈決定將運河彎直,下令開鑿濟州河,然後召開會議將這條河與通惠河連接起來。從此,運河從江蘇淮安經宿遷、徐州到達北京。至此,現在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誕生了。

明清時期,中央政府非常重視運河水運,設立了運河水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分別負責運河水運管理和運河水利管理。運河沿岸的城市也因為水運而繁榮。北方的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等城市發展迅速,東南的淮安、揚州、蘇杭也成為繁華都市,被稱為運河沿岸的“四大都市”、“東南四都”。

浙東運河在明清時期也很興盛。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後,朝廷制作了完整的大運河地圖,第二部繪制了紹興至北京的大運河,詳細反映了運河沿線各縣周邊的水道、湖泊、山川、河流之間的交流和經濟關系,證明浙東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南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