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人體解剖學是什麽樣的?

古代人體解剖學是什麽樣的?

雖然中醫的理論體系不是直接建立在解剖實驗的基礎上,但這並不意味著中醫沒有解剖實踐或需要解剖。相反,在2000多年的中醫發展史上,中醫不僅有豐富的解剖實踐,而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據《史記》記載,在古代,名醫於之擅長運用外科解剖學來治療疾病。他能夠切開皮膚並去除肌肉,打開胸膜,抓住網膜並清洗胃的五個內臟。如果說這個傳說過於離奇,難以令人信服,那麽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對人體內臟的詳細論述,則令人信服地說明,解剖活動在中醫中很早就開始了。《棺材》壹文說:人體的外部形狀可以通過測量得知,內部器官的位置和形狀的變化也可以通過觸診感知。死後可以解剖觀察每個人內臟的大小,內臟結構的堅固和脆弱程度,血管的長度,動脈和靜脈的血液顏色的變化。棺材還詳細描述了內臟的大小和長度。《黃帝內經》記載食管長度與大腸長度的比值為1.6: 56 = 1: 36,而現代醫學研究的比值為25: 925 = 1: 37。可見中國古代對大腸和食道長度的測量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確的水平。

此後西漢、南北朝、隋唐時期都有解剖活動的記載。到了宋代,人體解剖學有了更大的發展,不僅積累了更多的解剖經驗,而且開始根據實物繪制圖譜,出現了專門的解剖圖。其中《歐熙範五藏圖》是(1041-1048)清代吳簡對宋代處死的歐熙範屍體進行解剖後所繪。書中描述了五臟的生理位置:心、肝、膽、脾在肺之下,小腸在胃之下,大腸在小腸之下,小腸清潔幹凈,大腸含穢,膀胱在大腸旁邊。這個描述和正常人的五臟位置基本壹致。宋崇寧年間(1102-1106),楊潔的《存真》比《歐熙範五臟》更為準確,對人體的五臟六腑,如胸腔、腹腔、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糾正了前人的許多說法。這本書對後世影響很大,很多醫家都用它來校正醫書。

《清代醫林糾謬》是中國解剖學的裏程碑。這是著名醫學家王清任在對屍體進行了40多年的直接觀察後寫的。此書共有25幅生理解剖圖,糾正了以往“肺有二十四孔”、“脾聞音動”、“尿從糞中滲出”等錯誤結論。他發現氣管有兩個分支和幾個細支氣管,同時他還發現了以前從未提及的重要器官,如頸動脈(書上稱之為“左右瓣”)、降主動脈(書上稱之為“保衛管”)以及幽門括約肌、膽總管、胰腺和十二指腸入口。尤其是對振膜的描述相當準確,說它“薄如紙,最堅固”。而且,通過自己的觀察,王清任再次肯定了大腦支配著思維和記憶的功能,說“腦波不在心中,而在腦中”。

歷代中醫對人體解剖的細致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中醫的內容。但由於“身有皮肉之損,父母不可損”的封建禮教的嚴厲約束,中國的解剖實踐壹直都是由醫生秘密進行的,甚至在當時因為缺乏政府的支持而冒了很大的風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的解剖學壹直沒有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發展極其緩慢,最終被後來的西醫超越。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