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鎮館之寶,古籍之美

鎮館之寶,古籍之美

2021年6月,壹天逛完鄭州的“河南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壹級博物館,占地面積65438±0.26畝,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目前館藏文物654.38+0.7萬余件(套),特別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陶瓷、玉器、石雕。優質文物數量眾多,品種齊全,品位高,價值大。它們是見證中華文明發展、展示中國歷史發展的文化藝術瑰寶。多來自20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古陶瓷、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壹級文物和國家二級文物5000余件,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

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有九件珍品,分別是:賈湖骨笛、淩渡方鼎、富豪李尊、玉柄鐵劍、蓮鶴方壺、雲紋銅禁、四神雲紋壁畫、武則天金竹簡、汝窯天青釉雕鵝頸瓶。

嘉湖古蒂

舞陽縣賈湖出土賈湖骨笛1986。這把骨笛已經有7800-9000年的歷史了。它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李崗文化,是河南省博物館的“九鎮大院之寶”之壹。

賈湖骨笛是目前中國出土最早的樂器,被專家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樂器。實驗表明,賈湖骨笛不僅能演奏傳統的五音或七音音樂,還能演奏多種音調的少數民族或外國音樂。

淩渡·方鼎

淩渡方鼎出土於鄭州市淩渡張寨前街1974號。方鼎* * *兩塊,較大的壹塊高1米,重86.4公斤。它有壹個方形的肚子,耳朵和四只腳。腹上部飾獸面紋,兩側及下部飾乳鼎紋。古樸莊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這壹件較小,高0.87米,重64.25公斤。是河南博物院“九鎮院寶”之壹。

淩渡·方鼎鑄造於公元前1400年。它不僅是商代早期的青銅兵器,也是人類青銅時代中國乃至世界創造的第壹座青銅文明豐碑。淩渡方鼎是人類所能認識到的最早、體積最大、鑄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銅重量級。

福嚴昊尊

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傅浩墓出土的1976傅浩銅梟(蕭)像。出土的文物是壹對兩個,壹個是河南博物館的“九鎮大院之寶”之壹,壹個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

女主好恭敬,身上有“女主好”的題字。造型生動傳神,全身呈站立的貓頭鷹狀。兩只腳和下垂的尾巴形成三個穩定的支撐點,可謂匠心獨運。頭後為器皿口,蓋鑄有立鳥。造型宏偉,表面布滿華麗的花紋。喙、胸、頸飾蟬紋,高冠外側飾羽紋,內側飾倒夔紋。兩側各飾有壹根奇特的雙頭棍棒,翅膀上飾有卷曲的長蛇,夾雜著菱形花紋。脖子後面裝飾著動物的臉。這是中國商代的精美青銅器。

玉柄鐵劍

1990玉柄鐵劍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郭墓(墓)。虢國玉柄鐵劍是中國出土最早的冶鐵,距今2800年。鐵劍長20厘米,劍柄長13厘米。它屬於西周晚期,是河南博物院“九鎮院落之寶”之壹。

玉柄鐵劍被稱為“中華第壹劍”。這把鐵劍的發掘將中國的冶鐵技術推進了200多年,對中華文明的意義不言而喻。

荷花鶴長方形胡

1923河南新鄭李家樓鞏崢墓出土春秋時期的蓮花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青銅盛酒或盛水的容器。有兩個方壺,壹個是河南博物館的“九鎮庭院之寶”之壹,另壹個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器館。

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主體部分是西周晚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它有蓋子、耳朵和腳,重心在下腹部。全身飾以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極其華麗的裝飾效果,也反映了春秋時期青銅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

春秋雲紋銅版

銅版1978出土於河南淅川縣司夏春秋楚墓。它是春秋中期的青銅器,是河南博物院“九鎮大院之寶”之壹,也是國家文物局首批列入禁止出國的64件文物之壹。

春秋雲紋銅版采用失蠟法鑄造,工藝精美復雜。銅通長124厘米,寬68.3厘米,高29.5厘米,重95.5公斤,長方形。十二龍形動物昂首挺胸,大腹便便,趾高氣揚;頭頂的冠飾和兩側的角上有通孔和雲紋的浮雕,尾花插在動物的尾巴上。動物的頭張開嘴,對著禁面伸出舌頭,舌頭卷到禁面的上方,看起來眼睛盯著禁面上的酒,口水直流。禁體底部有12支禁體的龍形獸,挺胸凹腰。

四神雲氣圖壁畫

這幅壁畫攝於1987年商丘市永城茫蕩山漢墓主室頂部。柿園漢墓的主人是西漢初年的梁國皇帝。這幅壁畫是河南博物院的“九鎮大院之寶”之壹。

壁畫長5.14m,寬3.27m,總面積約16.8m..主題圖案以朱砂為基調,以龍、白虎、朱雀、怪獸等四種動物,以及繪有白、綠、黑三色的靈芝、花卉、雲紋等吉祥圖案。畫面中,龍特別醒目,呈“S”形彎曲,占據了整個畫面的中心。這條龍大約有7.5米長,它的舌頭纏繞在壹個怪物的尾巴上。龍身披鱗,背上有翼,滿身雲朵。龍舌蘭抓到的怪物是鴨嘴、長頸、魚身,渾身魚鱗,背上有翅膀。下面,白虎前爪緊貼仙山,口中銜著長花。上面的朱雀喙啄著龍首的壹根長角,朱雀的長尾巴騰空而起,飄然而去。周圍的框架用線條、墻壁和雲彩裝飾。

武則天金簡

是5月份發現的,1982。農民曲希懷在登封縣上中嶽嵩山采藥時,在山頂季峻峰的石縫裏發現了壹塊純金。是現存唯壹屬於武則天的文物。河南博物院是“九鎮大院之寶”之壹。

這是九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初七,武則天來到嵩山祈福,派道士胡超給神靈送去壹份簡短的信息,以求消罪消災。這是我國發現的唯壹壹張金竹簡,為研究武則天在嵩山的活動提供了實物資料。

金竹簡呈長方形,長36.5厘米,寬8厘米,厚不到0.1厘米,重233.5克..正面用雙鉤鐫刻著63個字:“大周國主,真道神仙。我願遊宋忠躍高山之門,擲金紙,求三官九宅,除武曌之罪。七月初七(700年),太歲庚子大婚,小使胡超低頭再拜。”

汝官蘭琉璃雕花鵝頸瓶

此瓶於1987年在寶豐縣梁青寺出土。河南博物院“九鎮大院之寶”之壹

此瓶開頸,腹鼓滿圓,頸腹雕蓮花。該器表面覆有天青釉,釉層均勻光滑,開口致密密實。瓶身環腳底部裸露,沾有細沙,為墊料燒制而成。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其產品不以裝飾,而以釉色取勝。該瓶造型美觀,釉色鮮艷,表面飾有若隱若現的雕花,為傳世汝窯所未見,豐富了人們對汝窯的認識。

專家點評:“天下名瓷,汝窯第壹”;汝窯瓷器,天青釉刻鵝頸瓶排名第壹!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九鎮大院之寶# #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