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教育創新和傳統文化的理解
所謂教育創新,就是超越舊的觀念和模式,創造符合時代發展的新的觀念和模式。教育創新是壹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努力實現教育終極追求的過程,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其內涵非常豐富,基本可以理解為:教育觀念的創新是教育創新的前提;教育制度創新是教育創新的關鍵;教育內容的創新是教育創新的基礎;教育技術創新是教育創新的保證;融通古今,貫通中西,是教育創新之道。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質量是教育創新的目的。
傳統文化作為壹個民族的獨立意識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自己固定的制度規範和價值取向,體現著獨特的民族心理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自漢代以來,儒家正統思想體系長期占據中國主流文化,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構建了中國古代以父權制為中心的宗法社會結構和以儒家思想為特征的專制倫理規範體系。基於現代社會的框架,探討了這種文化對現代教育創新的負面影響。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創新的影響
(壹)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價值的影響
教育價值觀是人們對教育本身的認識和看法:從春秋時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漢代儒家思想獨占地位的確立,教育的制度、設施、內容和形式為整個封建時代的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育永遠是政治的附庸,沒有獨立為社會做貢獻的能力和途徑。重名輕效率壹直是傳統教育的主流。
在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問題上,在中國古代,教育作為壹種社會管理手段,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提倡“尊德保民”、“以德為民”、“以德為道”,使人“恥有尊嚴”,反映了中國教育服從政治、服務政治的傾向。中國歷來重視個人道德修養,而忽視生產和科技知識的文化傳統只重視教育與政治的關系,而忽視教育與其他子系統的關系。中國傳統教育追求功利的理性和“無我”的精神追求,使得教育忽視了個體的存在和能動性。依附於政治的教育忽視了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人在教育與社會關系中的中介作用,不僅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影響了教育本身的發展。
在教育價值觀方面,中國傳統觀念有三個特點:在認知上,強調傳統和權威;在評價上,註重名氣;在道德上,強調“仁”和“忠恕”。這種傳統觀念的社會價值表現在教育領域,是中國特有的民族教育精神。教育不是為了個人的發展,而是壹種成名、成名、改變社會地位的手段。導致我園的“應試教育”積重難返。這種落後的價值觀念不利於教育觀念的創新,不利於教育的社會價值功能,即教育不能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提供服務。
此外,在教育功效上,中國傳統文化奉行“倫理至上”、“實用理性”的思維模式,以中庸的民族心理培養“完人”、“聖人”的客觀標準,這也是中國教育忽視個性和創造性的重要原因。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質量的影響
教育質量的概念主要是指學校自己對教育的看法和態度。
在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為歷代王朝輸送了許多優秀的官員,從而延續和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但因為科舉制度,全國上下,從官員到百姓,都簡單地把讀四書五經等同於在朝謀職、求官。目前的各種選拔考試也沿襲了科舉制度的傳統,雖然它在選拔合適的人才、保障人們公平的受教育權等方面確實起到了壹定的作用。然而,它嚴重阻礙了教學形式和內容的改革以及人們興趣的發揮。知識教學過於單壹,不註重學科的綜合性和融合性以及學科之間的聯系。基本上,妳教的和妳學的,考的,知識就變成了壹定有對錯答案的東西。學生沒有主體性,沒有個性,沒有愛好,壹切都變得絕對客觀。各種各樣的測試創造了壹種過分強調壹致性的文化。學生只能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讀聖賢書,在老師的統籌領導下逐漸達到壹定的知識儲備標準。因此,創新無從談起。
同時,落後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阻礙教育創新的主要因素。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教學形式封閉保守。自明清開始“學於官”以來,國家對學生實行六堂監管,官學基本成為學生刻板、固定、統壹的“監獄”。雖然實行集中授課制是社會進步,但和封建社會後期整個社會制度的封閉保守壹樣,集體授課也趨於封閉,把學生限制在教室和學校裏,用嚴格的制度約束學生,造成了“課堂中心”的狹隘封閉觀念,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而且,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阻礙了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老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成為被動接受的容器和背書、回答老師提問的機器。教師只註重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非常簡單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忽視了與興趣相關的激勵,自然難以形成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
在慘不忍睹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也背負著升學考試的壓力。在中考升學指揮棒的支配下,分數自然成為評價教學成績的標準。老師、學生、家長不敢怠慢“談色變”,只能在指揮棒下沿著“羊腸小道”前行。這種用壹個尺度、壹個標準來要求人才的現象,對人才的培養極為不利,也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創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們必須勇敢面對,不能掉以輕心。“擇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堅持更新教育觀念,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才觀的影響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教育培養人才的標準有不同的指向。人才觀是對培養對象的理性認識,屬於理想範疇,與政治理想、社會理想和對人性的認識有關。在古代社會,教育與政治緊密結合,教育的作用側重於政治。
《大學》這本書開篇就有明確的意思:“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要求培養的人才可以是“道德的”、“親民的”,讓個人和社會“止於至善”。中國古代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明顯的教育政治目的。從奴隸社會開始,中國通過“學在官中”的管理手段控制學校,進而實現對受教育者思想的控制。這種反人性的教育理念下培養出來的人,缺乏個性和創新精神,也缺乏變革和奮鬥的意識。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希望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學者”、“聖賢”、“聖人”。雖然有句話說:“書還是藥,好讀書能治愚人。”(韓?劉翔)“如果妳積累了金錢,妳就永遠不會學習。.....我丈夫讀書學習,為的是想明天開心,對耳朵好。”(朝鮮?顏之推)“人可為人,腹有詩書。”(唐?韓愈)“人不必論貧富,讀書是最好的。”(唐?翁成贊)“孜孜不倦,方知言不盡。”(宋?歐陽修)“外物之味,久則惡心;讀書的滋味,越久越深。”(宋?程頤)“陶陶,讀書之樂,升起來,月如霜。”(宋?朱Xi)“書嘗於胸,願飲老酒。”(清?袁枚)“妳想從讀書中得到什麽?會講道理的。”(清?張衛平)等等,卻忽視了人的個性發展,往往培養出來的是“人才”,這也讓統治舞臺失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教育仍然嚴重政治化,教育結構本身就不合理,導致中國培養的人才比例相當不平衡。培養的人才大多缺乏個性化思維,缺乏創造性思維能力,思維僵化保守,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當今社會是壹個開放的綜合系統,社會的全面發展要求教育培養各種類型和層次的人才,以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延續。人才按照同壹類型的模具鑄造,以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連續性。按照同壹類型的模具鑄造出來的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要註意“個性化”和“社會化”的統壹。要求受過教育的人通過文化的培養達到個體生存的社會有序發展的目標,並在社會中體現個體差異,實現創新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