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寺廟裏的樹怎麽寫?

寺廟裏的樹怎麽寫?

貝葉是寫在貝葉葉上的經文,起源於古印度。在造紙技術傳入印度之前,印度人用貝葉的葉子來寫東西,佛教徒也用貝葉來寫佛典、畫佛像,因此得名貝葉。《貝葉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寫的是兩種語言:“寨雜”和“瓦都”,有的是針灸。是研究古代藏族文化、語言、佛教、宗教藝術等的重要原始資料。

貝葉文化是傣族傳統文化的象征性表達。之所以稱之為“貝葉文化”,是因為它保存在貝葉制作的貝葉經書中。貝葉文化包括貝葉經、棉紙經和民間傣族傳統文化事件三個方面。《貝葉經》是用鐵筆刻在梵文Pattra葉子上的佛經。西雙版納發現的貝葉經有巴利文和傣文。除了小乘佛教經典,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記載。在東南亞國家,也有緬甸語和泰語拼寫的巴利文拜經。

傣族地區的佛教寺廟長期以來壹直保存貝葉文獻。來源壹是佛自己刻的,二是他接受了世俗眾生的經書或經書。由於供奉佛經和書籍的活動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做法,《貝葉經》既包含了印度教的故事,也包含了反對佛教和涉及傣族原始信仰的傳說。因此,貝葉經成為傣族社會各種文化知識和思想的聚集地,也影響了貝葉文學的內容構成。除了佛寺集中收藏貝葉經外,傣族世俗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貝葉文獻,因此貝葉文化從佛寺到民間成為傣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壹種葉形是真貝葉經,傣語叫“檀蘭”。用民間鐵簪雕刻在特制的貝葉上,規格有四行、五行、六行、八行四種,傣語分別稱為“蘭溪”、“蘭哈”、“何藍”、“蘭別”。以前最常見的是三種扇貝經典。紙狀的是指薄紙經書,傣語稱為“博加拉沙”。它是用蘸了墨水的野生蕨類植物桿上剪下的蕨類植物筆寫在薄紙上的。有寬頁式和折疊式兩種規格,其中以寬頁式最常見。上述兩種形式的經書中,貝葉經書的數量最多,其次是紙質經書。以上兩種經學,因其數量之多,內容之深刻,意義之深遠,被譽為“不膩戲”(八萬四千冊),將在傣族歷史上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