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是壹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有酸味,可入藥。果實叫“山茱萸”,俗名棗皮。入藥用,味酸,性微溫。它是壹種收斂性很強的藥物,具有滋補肝腎、止汗的功效。它生長在溫暖地帶,分布在中國大部分地區。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0米;樹皮淡灰棕色;小枝纖細圓柱形,無毛或者疏生貼伏短柔毛。冬芽頂生和腋生,卵形到披針形,黃棕色短柔毛。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圓形橢圓形,長5.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半部綠色,無毛,下半部淡綠色,疏生白色短柔毛,葉脈腋密被淺褐色叢毛,中脈上半部明顯,下半部凸起。葉柄細圓柱形,長0.6-1.2厘米,上面有淺槽,底部圓,稍貼附。
吳茱萸具有溫中止痛、理氣祛濕的功效,多用於治療嘔吐、吞酸、厥陰頭痛、寒邪上吐下瀉、脘腹脹痛、經期腹痛、五更泄瀉。《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吳茱萸“主溫下氣,止痛,咳逆寒熱,祛濕化瘀,驅風祛邪,開竅通絡。”《名醫錄》中記載,吳茱萸“治痰寒,腹絞痛,寒氣盡矣。”《藥性論》中記載吳茱萸“主治心臟病、寒凝、心下氣滯、燒心;治霍亂,轉筋,胃寒,上吐下瀉,腹痛無敵忍者;治全身頑疾,寒食不必,益大腸。“《本草綱目》也記載吳茱萸有“殺毒蟲藏牙”的功效。
山茱萸具有滋補肝腎、收斂精氣、固脫虛弱的功效,多用於治療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出汗、虛脫等癥。山茱萸是男性的滋補品,適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氣虛的男性。《雷公炙論》中記載,山茱萸能“強其氣,秘之。”《名醫錄》中記載山茱萸能“強陰益精,固五臟,開九竅,力大。”《藥性理論》記載,山茱萸能“補腎益氣,壯陽益精”《日華子本草》記載山茱萸能“暖腰膝,助水汙濁。”這裏的臟水指的是腎,因為腎掌管五臟中的水。
古人把山茱萸作為祭品、裝飾品、藥物和辟邪物,形成了山茱萸的習俗。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每年九月九日,頭插山茱萸,飲菊花酒,食帳餌,外出宴飲。
相傳插山茱萸的習俗始於東漢,到了晉代成為習俗。到了唐朝,插上山茱萸,裝飾美化,慶祝長壽。王維的詩《論山假日思山東兄弟》:“獨為異鄉客,佳節倍思親,遠知兄弟攀何處,處處少壹人。”歷史上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已經非常普遍。農歷九月初九,山茱萸成熟的時候,人們認為山茱萸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要麽把山茱萸樹枝頂在頭上,要麽把山茱萸袋子套在胳膊上爬山遊泳,把重陽節叫做登高節,山茱萸節,山茱萸節。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祛邪除穢,招財進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