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滅六國統壹全國後,在都城鹹陽修建了大量宮殿和寺廟,其中最大的宮殿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鹹陽人太多,前王的宮殿又小,下令在周都城馮、高之間的渭河以南皇家園林中新建王朝宮殿。這座龔超是壹座著名的宮殿,後來被稱為阿房宮。
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500步,南北50尺,可坐萬人。秦朝時壹步六尺,三百步壹裏,秦足約0.23米。這樣,阿房宮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8萬平方米,容納1萬人綽綽有余。今天,在陜西省Xi市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仍保存著面積約60平方公裏的阿房宮遺址。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甲山傳》中記載:“西從鹹陽到雍,離宮三百裏,鐘鼓披掛。又是阿房寺,高數十米,東西五裏,南北千步,騎自車邏,四馬奔騰,旗不刮,是宮中之美。”其實從《漢書》開始,阿房宮的規定就被放大了。
過去壹般認為,楚霸王項羽把仇恨轉向了事物,放火燒了阿房宮及其所有附屬建築,將其化為灰燼。但《史記·項羽本紀》中,只說“秦宮將焚,三月火不滅”,並未提及阿房宮。考古發現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是歷史誤傳,考古學家在當代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沒有發現任何焚燒的痕跡。近年來,考古學家花了壹年多的時間對阿房宮進行勘探,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只發現了幾塊燒焦的土塊。據史書記載,阿房宮裏應該全是草木灰。考古學家推斷,項羽火燒秦代鹹陽宮,是因為在鹹陽宮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被燒毀的遺跡。
相傳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雄偉。據說風景很壯觀。據說阿房宮有大大小小700多個大殿,每個大殿壹天的氣候都不壹樣。秦始皇遊覽宮殿,每天呆在壹個地方,但他沒有住在所有的宮殿裏,直到他去世。後人這種高明的想象,基本上來自於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覆行三百余裏,隔絕天日。驪山北建西折,直通鹹陽。二川溶解,流入宮墻。五步到壹樓,十步到壹亭;樓道腰背,屋檐高;各持地形,勾心鬥角。”阿房宮成為當時非常宏偉的建築群。可想而知,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但這些都是傳說,後世的朝臣都用秦這個比喻來勸諫王朝的皇帝。根據同時代的考古證據,阿房宮不是修建的。
阿房宮的故事
六國崩潰,天下統壹。四川山上的樹都砍了,還建了阿房宮。它覆蓋了三百多英裏,幾乎覆蓋了太陽。它從驪山北起,向西蜿蜒至鹹陽。渭水和樊川,浩浩蕩蕩地流進宮墻。五步到高樓,十步到亭子,長廊,曲折,高檐,像鳥喙飛在半空。這些亭臺樓閣被不同的地形包圍著,回廊被鉤子圍著,飛檐高聳,像戰鬥的號角。彎彎曲曲地繞來繞去,密如蜂窩,互聯如漩渦,氣勢磅礴。不知道有幾千萬。長橋臥水(似龍),無雲,何以有龍飛?亭臺樓閣之間的通道在空中(像彩虹壹樣),但不是雨後,怎麽會有彩虹呢?高低樓閣模糊不清,讓人分不清東西南北。高臺上的歌聲讓人感到溫暖,像春天壹樣溫暖,大廳裏舞袖飄飄,讓人感到寒冷,仿佛下著冷雨。在同壹天,在同壹個宮殿裏,但氣候卻大不相同。
(六國的)宮女嬪妃,王公貴族的女兒和孫女,告別故國的宮廷閣樓,坐車去了秦國。(他們)早上唱歌,晚上彈琴,成為秦始皇的妃子。(壹大早)我看見星星在閃爍,(原來是他們)打開梳妝的鏡子,看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他們)壹大早就在梳理頭發和鬢角;渭河上有壹層油膩的水,是他們潑的粉水。輕煙繚繞,香味彌漫著霧氣,那是他們燒的花椒和蘭花的異香。突然,轟隆隆的巨響震耳欲聾,宮車從這裏經過。我不知道它要去哪裏,因為車輪的聲音漸漸消失了。(宮女)竭盡全力展現自己的魅力,每壹處肌膚、每壹個手勢都極其動人。他們站著看了很久,希望皇帝能幸運地到來;(可憐)有些人三十六年沒見過皇帝。趙國在燕國搜刮的財寶,魏國在韓國積攢的金銀,楚國在齊國保存的財寶,都是長年累月、世代從民間掠奪來的,堆積如山。壹旦國家被毀,無法再占領,就運到阿房宮。從此寶鼎(as)鐵鍋、寶玉(as)石、金(as)土塊、珍珠(as)碎石橫七豎八,秦人看了也不可惜。當代人根據想象建立的阿房宮。
唉!壹個人的想法也是千百萬人的想法。秦始皇喜歡繁華和奢華,百姓也懷念家園。為什麽尋寶的時候連壹分錢都不放過,揮霍的時候卻像對待泥沙壹樣對待?它甚至使(阿房宮)支撐大梁的柱子比地裏的農民還多;房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織女還多;房子上的釘子比敞開的谷倉裏的米粒還多;瓦縫不平,人多穿絲線;比九州的回廊多了直欄桿和橫門檻;鋼琴和笛子的聲音很吵,比鬧市區的聲音還大。全世界的人都不敢說出來,但心裏都充滿了憤怒。暴君秦始皇變得越來越傲慢和頑固。於是陳勝、光武揭竿而起,劉邦突破函谷關;項羽放了壹把火,可惜豪華的宮殿成了壹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消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人。唉!六國君主若能愛撫本國百姓,足以抗秦國;如果我們也能愛惜六國人民,就可以傳到第三代,甚至傳到世世代代做皇帝。誰能摧毀他?秦國統治者來不及哀嘆自己的滅亡,卻讓後人哀嘆;如果後人哀嘆而不是借鑒,那麽後人就有必要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