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籍中的中國與袁隆平

古籍中的中國與袁隆平

提到中國,很多外國人的第壹反應是人口眾多。的確,中國現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現在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把壹個人口這麽多的國家發展成這樣壹個國家,並不容易。多虧了袁隆平教授發明的“雜交水稻”,人口眾多的中國才免於饑餓和死亡。

▲袁隆平

通過我們自己的不斷努力,我們開發了雜交水稻,它滿足了中國人民的需求,值得每個中國人的尊重。古代也有個“袁隆平”。他冒著生命危險把壹根藤蔓“偷”回中國,使中國增加了3億人口,他對中國的貢獻也是相當可觀的。

▲陳震龍肖像

如何解決人口增長的問題

這個古代“袁隆平”的真名叫陳震龍。他出生在明朝。眾所周知,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是比較繁榮的。當時經濟政治發展很好,人口也在快速增長,但沒有突破6543.8+億大關。《帝國世紀》中記載“玉屏水陸也九州,人口壹萬三千五百五十三,九百二十三。至於土山之會,諸侯承唐瑜之權,亦皆有國。”

這意味著在夏朝時期,中國的人口只有13萬多,而在以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中國的人口雖然也在增長,但並沒有達到100萬。雖然到了唐代,人類的數量急劇增加,甚至達到了9000萬,但這個數字接近6543.8+0億。然而,由於經濟、環境、食物等因素,人類的數量並沒有持續增長。

▲紅薯

壹藤省壹省。

很多人對明朝的人口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明朝人口達到4億,也有人說達到3億。但根據資料,明朝的人口肯定超過了1億。但也正因為如此,明朝開始鬧饑荒,人口再次下降到1000萬。但是這個時候福建等地卻很平靜,完全靠壹種叫紅薯的作物。

▲紀念亭

04“偷”藤歷經種種風險回國。

中國第壹部馬鈴薯專著《海外傳》:閩人銘記金的貢獻,將竹書改名為,又因出自“郭帆”而被稱為番薯。

陳震龍年輕時也喜歡讀書,但還是沒考上,決定下海經商。他發現紅薯很受人們的歡迎,於是打算把紅薯的種子帶回中國。但當時西班牙對明朝采取的技術封鎖政策,使得紅薯種子回國非常困難,甚至帶來了致命的災難。

▲紅薯藤

但陳震龍想到了壹個絕妙的辦法,把紅薯藤放進吸水藤的根部,最終把紅薯藤順利帶回了中國。後來,陳振龍在家鄉大規模種植紅薯,收獲頗豐。陳震龍向當時的福建巡撫推薦了紅薯藤。1593之後,因為陳震龍帶回的紅薯,福建的饑荒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總結:

隨著人們對紅薯認識的深入,當面臨饑餓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壹定是紅薯,也正是因為這種植物,明朝的人口才能超過6543.8+0億。陳震龍冒著生命危險將紅薯藤帶回中國,可以說是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他值得我們尊敬。

參考資料:

陳振龍並不是唯壹壹個向福州晚報介紹紅薯的人。收集了《金薯傳》和《閩侯何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