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史的人說起司馬光,卻把他當成了壹個名聲不同的人。他和司馬遷之所以被稱為古代史學家的“二司馬”,是因為他留下了中國第壹部編年體的300萬字通史─《子同治簡》,至今仍是全國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歷史上的許多沖突與融合,榮耀與腐敗,神聖與陰謀,都在卷中展開。作者乃至許多重要讀者的跌宕起伏更令人扼腕嘆息...他生前以聰明正直著稱,死後卻被人搶了官職,砸了碑。
1086 65438+10 11年6月,宋朝宰相的官至司馬光,長期中風,享年68歲。臨終時,他想起已故皇帝宗申下令在杭州出版的《資同治鑒》還沒有印出來。
司馬光在完成《紫同治劍》的時候,花了19年的心血,牙齒發白,覺得時日不多了,留下了壹個遺囑,葬禮不能奢華。他死後被埋在事先準備好的薄薄的棺材裏,身上只蓋著壹床舊布被子。隨葬的只有壹篇頌揚節儉的文章──布帛銘文。太皇太後、皇帝和前來吊唁的大臣們看到房子空空如也,堆滿了書籍,床上放著壹圈舊竹席,都深感悲痛。朝廷送了2000兩喪禮銀,他的兒子都按照父親的吩咐還了。這種場景在厚葬陋習盛行的封建社會並不多見。
司馬光生前為人正直,以反對納妾,妻子死後不續娶而聞名。但是他在六七歲的時候就聞名於世了。司馬光的父親長期擔任掌管皇家圖書館的三司副使節。他讀書條件比別人好,比壹般紈絝子弟更肯動腦筋。司馬光小時候在花園裏玩的時候,小朋友掉進了水缸裏。他想出了用石頭砸破缸救人的主意,他機智的表演後來被畫家畫成小孩打甕的畫面,張貼在汴梁。成年後,司馬光沿著求學、做官的道路穩步上升,大部分時間都是學士、院士等閑職。宋朝官員的俸祿是歷代最多的,司馬光很受皇帝器重,有豐厚的寫作經費。他雖然以雙手幹凈著稱,卻能在洛陽買下壹片花草茂盛的“獨行俠樂園”,潛心寫作多年。後世那些窮書生、窮學生還是會羨慕這個的。
與小時候救人時采取的創新措施相反,司馬光做官時壹直強調“正”。文壇老朋友、政敵王安石在彌留之際,短短幾個月就廢除了所有的新政,這,王力可安史之初的變法,也引起了世人的憤怒。司馬光死後八年,哲宗給他扣上了“漢奸”的帽子,奪了謚號的官譽,砸碎了壹塊刻有禦書的墓碑。三十多年後,金朝金兵輕而易舉地攻占了汴京,宋朝的兩個皇帝淪為階下囚,這是漢人長久以來的奇恥大辱。北宋的生命力究竟是被王安石變法損害的,還是被司馬光復興的,史學界爭論了幾百年。但司馬光在學術上成就斐然,在政治上卻絕對是個悲劇人物。
宋神宗將司馬光的《通史》命名為《資治通史》,其中“資治”是統治的意思,“取經”是借鑒的意思。按照現代人更簡潔的評價,《資同治鑒》是壹部標準的帝王教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朝最註重借鑒歷史謀略,但治理國家的實際技能卻極差。但歷屆宰相及其皇帝幾乎都屬於內戰專家和對外戰爭外行,只設法克制宋江、方臘等叛軍,壹直向洋人獻幣求和,直至滅亡。大概是男人太膽小不敢當兵,以至於後人不得不編“陽門女將”這出戲來找點感覺。
對於這個歷史悲劇,我們不能只怪司馬光那壹代人有才無能。從中國古代史的宏觀來看,宋代是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封建統治階級已經失去了“漢唐盛世”的進取精神,日益沈溺於保守享樂。司馬光本人雖然不腐敗,但始終保守,研究歷史時總是向後看,沒有激勵人們向前看。當然,他的傑作還是給了後人很大的啟示,表現了歷史的沈重和艱辛。
當我們閱讀《紫同治劍》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悠久的歷史不僅是壹種無與倫比的堅持和凝聚力,也是壹種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超越的慣性障礙。現代人由此可以認識到我們的祖先為什麽能夠創造出世界領先的古文化,為什麽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並鼓勵自己掌握超越時空的文明精髓,以與時俱進的精神迎接新世紀的飛速發展。(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