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四氣五味養生

四氣五味養生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而且建立了中國傳統營養學的理論框架,為中國傳統營養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食物性能論上,《黃帝內經》提出了“氣味論”。比如“五臟之氣,從胃出,化於口”(《蘇文五臟論》);“陰氣出竅,陽氣出竅。厚味為陰,薄味為陰陽;厚氣為陽,薄氣為陽之陰。濃味是宣泄,淡味是交流;薄氣則泄,厚氣則熱”(《蘇文·陰陽應象大論》)等等。《黃帝內經》食物性能論的“聞論”主要包括五味、四氣。《黃帝內經》中有很多關於食物五味的論述。《靈樞五味》說“谷氣有五味”。所謂“五味”,是指食物和飲料的不同味道,如甜、苦、辛、鹹、酸、淡。這裏雖然已經超過了五味,包括淡味,但習慣上還是把淡味歸於五味。關於五味的功能和陰陽屬性,它們是“辛、苦、苦而堅、鹹而軟”...這五味辛、酸、甜、苦、鹹,各有千秋,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五臟時時刻刻都在生病,與五味相適”(《蘇文》六經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幹或潤,或軟或堅,各依其趣而行,調其氣,使之均勻”(《蘇文至真大論》)。關於飲食五味與人體五臟的關系,“五味各行其道:谷味酸,肝先行,谷味苦,心先行;谷甘,脾先取;顧維信,先去肺;谷味鹹,腎宜先取”(《靈樞·無為》);五味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甜入脾,鹹入腎,淡入胃,稱為五入”(《靈樞九珍論》);以及“酸筋、辛氣、苦骨、鹹血、甜肉”(《靈樞九珍論》),說明五味也與歸經理論有著內在聯系,不同的味與五臟有著不同的親緣關系。此外,《黃帝內經》還用五行學說來闡明五味之間的關系,如“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傷了肉,酸贏了甜;傷的是皮毛,苦贏的是人心;鹹傷血,甜勝鹽”(《蘇文·陰陽應似大論》)。具體食物的“五味”在《黃帝內經》中也有論述。比如《靈樞五味》中的“五谷”,“五谷:和康米甘,馬,黃豆鹹,小麥苦,黃米辛。五果:棗甜、梅酸、栗鹹、杏苦、桃辛。五畜:牛肉甜,狗酸,豬鹹,羊苦,雞辛。五菜:葵花、韭菜、活鮮、苦、辣蔥。除了五味,《黃帝內經》還提出了“五味”的概念,即聞、嗅、腐:“肝臭。心,其臭可樂。脾,臭死了。龍哥,臭死了。腎,臭死了”(《蘇文金匱嚴陣》)。《黃帝內經》對食物四氣的直接論述雖然很少,但也可以從其治療原則等方面體現出來。

如“熱者冷,冷者熱”(《蘇文至真大論》);“用冷遠離冷,用涼遠離冷,用暖遠離暖,用熱遠離熱,吃法相同”(《蘇文劉鄭源紀大論》);“之寒熱,感有害於六腑”(《蘇文·陰陽應象大論》)等。,說明食物也有冷、熱、溫、涼四種不同的食性。其中寒性食物主要用於熱性體質或熱病證,溫性食物主要用於寒性體質或熱病證。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無法通過實驗室對《黃帝內經》中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行分析研究,而是將食物的營養成分統稱為水谷精微(靈樞五味)、精微(靈樞任平絕骨)和食補(蘇文經別論)。對食物中細微物質的認識,主要通過食物對人體的反應,進壹步概括為“氣味理論”,從而形成了傳統膳食營養科學中獨特的“食物表現理論”。也就是傳統的營養學,是壹種以人為本、功能性的認識食物營養的方法。與西方現代營養學相比,它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由於實驗室條件的限制,現代西方營養學對食物成分的認識有其局限性。中國傳統營養學是從食物對人體的作用來觀察食物的功能,因此可以全面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黃帝內經》(《蘇文·錢轂天真論》)對飲食營養基本規律的論述,壹般概括為“飲食要適度”。具體來說,主要包括調節陰陽、調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等內容。其中《黃帝內經》的相關論述多指針灸或治療,但從“藥食同源”的概念出發,同樣適用於飲食營養。

6.1調節陰陽的飲食營養法則《蘇文》說:“陰平陽為秘,氣為治”(《蘇文·怒天》)。又有雲:“細察陰陽之位,並加以調整,使其久安”(《蘇文至真大論》)。因為陰陽相對平衡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所以飲食營養也必須著眼於調節身體的陰陽,以維持身體陰陽相對平衡為目標。因此,調節陰陽構成了傳統膳食營養的壹個基本法則。

6.2我想討論壹下五味的飲食營養原理,即、怒、達學說,並指出:“陽生於五味,陰生於五宅,傷於五味。所以味道太酸,肝氣生津,脾氣獨特。味道太鹹,又壯又累,肌肉短,心裏壓抑。味道太甜,心滿氣喘,色黑,腎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氣不強,胃氣濃。味道太刺鼻,筋骨松弛,精神中樞。故願與五味和諧,骨健肉嫩,氣血運行,理密。如是,我骨煉,道如佛法,有天命。”《蘇文五藏代》也指出:“多食鹹食,脈會凝泣變色;苦的食物吃多了,皮膚會皺,頭發會拔;吃辣多了,肌肉會焦慮,爪子會幹枯;酸吃多了,肉會皺,嘴唇會露;如果妳吃更多的甜食,妳的骨頭會疼痛,妳會感到虛弱。此五味之傷也。”認為飲食五味雖可養生,但偏於五味,導致飲食口味過多,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我們應該“小心五味”,才能享受自然的生活。

6.3因人而制宜的飲食營養法“人生而有剛與柔、弱與強、短與長、陰陽”(《靈樞首要》剛柔);“人有老有壯,有幼有小,有胖有大有冷”(《淩氣機失調》)。《靈樞》有“陰陽二十五人”,人根據稟賦不同分為25種不同的體質特征。此外,《靈樞·田童》中還有“陰陽五人”。由於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的差異,還應“知其胖瘦形,守其氣血盛衰”(《蘇文巴沈正論》)、《二十五先知》、《無五態之人》、《根據其寒熱盛衰加以調整》(靈樞水鏡)、《綽綽有余》等,因此,根據不同的體質等情況,采取相應的膳食營養方法,就構成了傳統膳食營養中“因人而異”的基本原則。

6.4飲食營養法《靈樞·四時之氣》認為“四時之氣,各有其位”。《靈樞順氣分壹日四時》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為正常之氣,人亦當有所應”。《蘇文·四氣調神》甚至指出“四時陰陽之人是萬物之本。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取其根。”“所以,智者的健康壹定是四季寒熱適宜,和氣生財,剛柔並濟。如果這樣,離經叛道的惡就不會來了,妳就長壽了(《靈樞本身》)。因此,膳食營養要適應四季氣候的變化,根據季節寒熱的差異制定相應的膳食營養方法,這也是傳統醫學“天人相應”整體觀念的具體體現。正如蘇文所說,“熱不致熱,冷不致冷,從者和”;“用冷的遠不冷,用涼的遠不冷,用暖的遠不暖,用熱的遠不熱,吃的也是壹樣”(《蘇文劉鄭源紀大論》)。

6.5飲食營養因地制宜規律:“地高氣溫涼,高者寒,低者熱”(《蘇文鄭午昌大論》)。《蘇文怡法方義論》也說“東方之境,天地始生之地,魚鹽之地,濱水之地,其民食魚嗜鹽,皆安而美也。魚使人溫,鹽勝血,故眾人皆黑粗心,其病為癰,故治宜石。.....所以聖人混治,各有各的位置。所以,因癥而治者,有病者,識大體。”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不同,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影響也不同。所以在膳食營養上,也要考慮到地域環境的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膳食營養方法,即因地制宜的膳食營養法。《黃帝內經》不僅強調飲食營養的適宜性,即“食物適宜性”,而且從另壹個方面,即“食物禁忌”來論述飲食的禁忌,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中獨特的“食物禁忌論”。如“五禁”說:“肝病禁辛,心臟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五味);《五律》說:“病在筋,不吃酸食;如果妳生病了,不要吃辛辣的食物;病在骨,不吃鹹的;有病在血,不吃苦;病在肉,不吃甜的。若嗜食,不能多食,必自割,令割五次”(《靈樞九真論》);此外,《蘇文選·吳明氣》指出:“五味皆禁:鄒欣氣、氣虛病者勿食過多辛;血鹹,血病不吃鹹;苦骨頭,骨病不多受;如果妳願意吃肉,生病的時候就不會吃太多;酸性導致肌肉無力,肌肉疾病導致不能過量吃酸。意思是五禁,無令多吃。”強調飲食五味要根據不同的疾病加以限制。《蘇文腹論》說:“胃熱消,不能服高梁、草藥、石藥。”在蘇文的針灸理論和蘇文的臟氣法理論中也有相關論述。“飲食禁忌”說反映了中國傳統營養學對飲食認識的兩點,即強調各種飲食對人體有益,同時也看到了消極的壹面,從而進壹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傳統營養學。這種哲學方法論不同於現代營養學中的“熱能觀”,體現了中國傳統飲食營養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營養的特色之壹。《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與營養的論述非常豐富。除了以上內容,還有食品衛生,食品營養,疾病。如“食而飲,熱不灼,冷不澎湃。”寒溫適中,所以氣會盛,但不會邪僻(《靈樞實傳》);飲食加倍本身,胃受傷害”(《蘇文·比倫》);;於是酒足飯飽,筋橫解,腸為痔。因此,如果妳喝多了,妳的氣就會對妳不利”(《蘇文·怒天》);高粱之變,滿大丁”(《蘇文·怒向蒼穹》);水谷的寒熱、情傷六腑”(《蘇文·陰陽應象大論》)等等。綜上所述,《黃帝內經》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傳統營養學的相關理論、原理和方法,從而奠定了傳統營養學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營養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世界營養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系統總結和研究其豐富的營養學理論,並用現代科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加以整理和完善,對於繼承和發揚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營養學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