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業村: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持生態景觀的可持續性。平原地區:利用茶園、竹園、花木基地,適宜發展“農田園”這壹新的景觀模式,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山地丘陵區:發揮區域生態平衡作用,進行綜合治理;建立田園風格的景觀主體,種植特色鄉土樹種,豐富鄉村景觀,促進經濟增長。
2.工業村落:尊重村落的原始肌理,保持生態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尊重村落的肌理格局特征。鄉鎮企業和工業園區的選址應避開自然界面完整、原生植被豐富的生態戰略空間,以避免對村莊整體人居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在規模和形式上,也要與原有村落區別對待,以免破壞村落原有的風貌和規模;盡可能延續山、水、田、植被系統的連續有機形態,保持地方特色,避免“非城非鄉”。
3.歷史文化名村:繼承當地建築特色和街巷空間格局,延續村落文脈,尊重和保護村落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遺產。
體現地方文化的街巷、居住聚落空間應進行規模性保存,通過適度的修繕和合理的功能置換,達到傳播文化、延續文脈的作用。新建建築應融入原有的村落肌理,盡可能利用當地材料和特色元素,保證整體風格的協調統壹。
農村地域特色存在的問題;
1.對不同類型村莊的特點缺乏了解,在村莊規劃實踐中盲目套用成功案例的模式,或者不顧壹切地追求新奇,陷入“趨同”和“千村千面”的鄉村建設誤區,失去了村鎮的本來面目。
2.缺乏對鄉村景觀特色及其內在機理的本質把握,導致鄉村景觀特色的規劃建設往往停留在景觀亮點、建築外觀等"顯性意向"要素的塑造上,較少考慮特色產業培育、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品質要素。
3.對地形、水系、山體等鄉村文脈和生態要素重視不夠,鄉村獨特的場所文化和環境肌理格局在村莊合並整治中難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