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早在西漢就有了,這個節日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觀賞元宵節始於65,438+0,900多年前的東方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正月十五有佛教高僧觀舍利、點燈拜佛的習俗,於是下令在這壹夜在宮殿、寺廟點燈拜佛,從此便舉行了元宵節觀賞活動。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繁榮。宮殿裏和街道上到處都掛著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據記載,壹些燈籠輪有20英尺高,上面掛著5萬個燈籠。唐朝的燈會持續三天。到了宋代,對元宵節更加重視,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持續了五天,花燈的樣式更加豐富。在明代,元宵節將持續10天,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代雖然只有三天的賞燈時間,但是賞燈的規模非常大,盛況空前。
自古以來,元宵節之夜,人們都要上街賞燈,猜燈謎,燃放煙花爆竹,其樂融融。街上有許多五顏六色的燈籠,包括宮燈、燈籠、花燈、鳥獸燈、歷史人物燈、童話燈...五顏六色的燈籠聚集在壹起,非常漂亮。近年來,中國東北等寒冷地區出現了冰燈,每年元宵節都會舉行冰燈制作比賽。
在元宵節,中國很多地方都有打龍燈的習俗。龍燈,也叫舞龍,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舞蹈。玩的時候,很多人手裏拿著壹條紙龍或者布龍,在鑼鼓聲中集體起舞。在這個歡樂的夜晚,人們經常舉行娛樂活動,如玩獅子、踩高蹺、跑旱船和跳秧歌。
在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會吃“元宵”。元宵是壹種圓形食物,外面是米粉,裏面是糖餡或肉餡。可以水煮,也可以油炸。起初,人們只稱這種食物為“浮餃”,後來人們稱之為“水餃”或“水餃”。這幾個名字“團圓”發音相似,都是團圓的意思。臺灣省民歌《賣湯圓》中唱道:“壹碗湯完整而飽滿,吃下去就是好團圓。”元宵節吃湯圓,所以後來人們稱它為元宵。現在,“元宵”這個詞有兩個意思。它既是壹個節日的名稱,也是壹種食物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