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在植物分類上屬於茄科、茄科、枸杞亞科、枸杞屬。有短刺的每年落葉的小灌木。它是壹種多年生木本植物,樹齡超過100年。因其“刺如葫蘆刺,莖如枸杞條”而得名。枸杞全身都是寶,它的種子、花、葉、根、皮都可以入藥。蘇東坡在《小鋪枸杞詩》中有“根花裝而不棄物”這句話。
經過兩千多年的中醫實踐,枸杞是滋補強身的良藥。其主要功能有: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壯陽、補疲勞、強筋骨、祛風明目。古代有很多用枸杞或加枸杞的方劑,如“枸杞膏”、“枸橘地黃丸”、“龜鹿二仙膠”、“龜齡壽”、“左歸飲”、“消癭湯”等。這些代代相傳的古方,可作為精血虛弱、虛損、不足者的強壯劑,或作為滋肝補腎、治虛養陰的良藥,或作為祛邪強身、延年益壽的營養品。
枸杞營養豐富,功效顯著,服用方便。枸杞的服用方法有四種:壹是可以鮮食,新采摘的枸杞晶瑩剔透,汁液濃稠飽滿,入口甜潤,壹天可以吃10克左右;二是遵醫囑單用枸杞煎服或用復方煎服;三是泡酒,壹般是枸杞壹斤,高檔酒三斤,泡兩個星期就可以喝了;第四是把枸杞煮成菜。
中國種植枸杞的歷史非常悠久。《詩經·瀟雅》裏有壹句詩,說“北方若險峻,則以此為鑒。”。《神農本草經》是第壹部將枸杞納入中藥的古籍。兩千多年來,枸杞作為壹種名貴的中藥,其功效壹直被廣為傳頌。北宋編纂的《太平盛輝方》記載了壹位婦女常年服用枸杞葉、花、籽、根,活了370多歲。李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枸杞葉采於春季,以草精著稱;夏天采花,名為長青草;秋天采摘,取名枸杞;”冬天采根,稱地骨皮。"四種草藥組合成藥丸,老年人經常服用. "人生百歲,走起路來如飛,白轉黑,牙落復原,陽氣津液旺盛。"
以上傳言可能不太靠譜,但枸杞滋補治虛的功效已經被幾千年的臨床實踐所證明。正如古書《本草顏回》所說:“枸杞能補氣,補血,生陽,長陰,降火,除風濕,有絕用。”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曾對枸杞贊不絕口,說“枝繁葉茂為神仙棒,根可長瑞士犬。”“它嘗起來像功能性花蜜,我知道壹勺可以延長年齡。”在寧夏,人們俗稱枸杞為“祠”,枸杞園為“祠園”,種植枸杞的農民為“祠農”。相傳寧夏枸杞最早在中衛縣黃河附近的昌樂堡、永康堡、宣和堡等地自然繁殖。後來經過韓暉“子農”壹代的選育和改良,成功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並逐步引種到全國各地。現在中國、歐洲、地中海國家、北美、前蘇聯20多個省、市、自治區種植的枸杞的祖先多為“寧夏枸杞”
寧夏枸杞雖已遍布全國,但只有寧夏久負盛名,享譽海內外,被稱為枸杞中的絕世佳品。根本原因在於天時地利人和,功德在於人和。寧夏慈源土壤和諧,冷暖兼容,排灌及時,日照充足。這種自然地理條件極其適合枸杞的生長,再加上代代相傳的枸杞種植經驗,使寧夏枸杞久負盛名。
在過去,寧夏枸杞分為四類:於超、貢果、大東和元奎。這些封建等級名稱,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舊社會寧夏的達官貴人享用枸杞。今天,人們可以盡情享用枸杞,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作為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寧夏的枸杞通常壹年開花兩次,夏季采集者稱之為“夏果”,秋季采集者稱之為“秋果”。鮮枸杞色澤鮮紅,紡錘形,形似棗核。傳統工藝加工的枸杞幹,時間久了不會腐爛。寧夏枸杞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藥理活性成分,不僅含有鐵、磷、鈣等物質,還含有大量的糖、脂肪、蛋白質、氨基酸、多糖色素、維生素、甾醇和苷類物質。(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