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峨山中學校長的身份,開始了在滇中建立黨組織和革命武裝的活動。峨山中學是全縣唯壹壹所中學,但每月經費只有150元。除去最低限度的公共開支,教師的工資每月只有5元,只夠支付最輕的壹頓飯。峨山中學在地下黨的帶領下,成為了壹所優質學校。學生成績優異,品德高尚。家庭條件好的畢業生可以繼續進入玉溪、昆明的高中。學校還組織學生搞勤工儉學,自己組織飯局,以鍛煉他們的工作能力。勤工儉學的收入壹部分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壹部分用於資助學校的活動。學校還特別註重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逐漸改變了歷史遺留的民族歧視。由於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提高文化水平,提高各民族學生平等團結的水平。
峨山中學雖然是初級中學,但學生年齡大,懂事多。在教學和課余時間,學校經常向學生介紹昆明學生運動中的鬥爭和進步思想,引導學生閱讀進步書刊,培養學生樹立革命人生觀。從65438年到0947年,學校開始在學生中發展“青年團”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在師生中培養大批革命幹部和骨幹分子,帶領學生在各地開展社會調查,動員學生在郊區辦夜校,吸收農民文化,宣傳進步思想。董還在學校組織了“射擊”訓練。1947年,全校師生組織了壹次野營活動,* * *徒步300多裏,途經6個鄉鎮,本質上是壹次行軍鍛煉。幾年來,峨山中學培養了300多名革命年輕幹部。
董利用縣教育局的權力,將峨山中學的60多名畢業生和從外地調來的幹部分配到各個村支教。他們以農村小學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在當地開展宣傳和組織群眾的工作。以峨山中學為據點,黨的影響和力量遍及峨山及鄰近各縣,至1948下半年,組織人數約3000人。
在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下,人民無法再生活下去。為了抵制征兵,群眾壹度被砍斷手指。群眾自發地進行了大量的鬥爭,這些鬥爭從未停止過。反對征兵制、征糧制和征收苛捐雜稅,是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最迫切的要求。革命武裝鬥爭是在廣泛發動群眾,反對國民黨三性的基礎上進行的。董從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敲詐勒索的社會現象和極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入手,幫助群眾開展各種合法鬥爭,判案申訴,領導群眾抗糧抗稅抗兵,在鬥爭中培養了壹批骨幹。這些骨幹將繼續串聯成立公開的基督教青年會、姐妹會、互助會,並進壹步組織秘密農會、貧農團等群眾組織。1947年,“青年團”成員開始在農村發展,黨員、團員、黨組織相繼建立,推動了運動的深入發展。隨著形勢的發展,武裝自衛和武裝鬥爭成為必然。
按照省工委的部署和要求,以峨山中學師生為骨幹,團結貧農和其他革命者,多次對國民黨地方組織扼殺革命的陰謀進行了有效的鬥爭。與此同時,董和峨山地下黨的其他同誌壹起,在峨山農村和附近幾個縣建立和發展了28個革命根據地和武裝。1948年8月,省工委書記鄭伯克、滇中黨組織負責人文到峨山檢查指導工作,要求峨山地下黨在廣泛鬥爭的基礎上迅速發動武裝起義,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同年117年10月董和滇中黨組織領導了以峨山中學革命師生和郊區青壯年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武裝起義。國民黨26軍279團火速防守峨山縣城,攻縣城計劃無法實施時,帶領參加武裝起義的主力向棚租轉移,組建了峨山遊擊大隊,由文任隊長。65438+2月1起義武裝歇棚後,董率起義武裝人員轉戰峨山西北山區,建立遊擊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壯大遊擊武裝,消滅了縣內幾支反動勢力,建立了峨山縣、區、鄉的黨組織和人民政權。1949年6月下旬,滇中地委書記文在米店主持召開滇中地委會議,傳達了省工委關於在滇中建立遊擊支隊的決定和任命,由董任分隊長,文任政委,任副政委,增補董、、白從民、為地委委員。會議期間,師長董主持峨山遊擊大隊擴編為“滇中遊擊支隊”。董被任命為師長兼指導員,是滇中地委委員。會後,滇中遊擊隊先後在浮梁棚、吳恙進行整訓,然後進軍新平。同年9月,根據滇黔桂邊區黨委的決定,滇中遊擊支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黔桂邊區第壹獨立團”(以下簡稱滇中獨立團),在新平縣正式成立,團長是成為滇中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壹的董·。後來,董與滇中委員會領導壹起,在滇中五縣建立武裝力量和遊擊根據地,並協助滇中12縣建立各級人民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組建了壹支5000多人的武裝力量,準備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隊進軍雲南,解放滇中全境。
在滇中委員會的領導下,董和滇中獨立團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激烈的鬥爭,粉碎了敵人的“清剿”,建立、鞏固和擴大了以峨山、新平為中心的滇中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和南下野戰軍進軍雲南的大形勢下,在其他“邊縱”部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先後解放了滇中13個縣,推翻了國民黨在滇中的統治,取得了滇中革命鬥爭的勝利,解放了各族人民。在滇中各族人民的解放鬥爭中,同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1950年3月後,董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玉溪軍分區副司令員、分區黨委委員、玉溪地委委員、代理秘書長、辦公室專員。解放初期,積極配合野戰軍進行艱苦卓絕的剿匪鬥爭,先後在滇中剿滅了數十個近5000人的暴匪,為滇中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65438年至0953年調入冶金工業戰線,歷任東川礦區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冶金部勘測公司經理、黨委委員、雲南有色金屬局黨委委員、昆明鋼鐵公司煉鐵廠廠長、昆明有色金屬設計院院長。在此期間,他認真貫徹黨對冶金礦山的有關規定,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充分調動知識分子和工人的積極性,為冶金礦山建設做出了顯著成績。
在1966至1976“文革”期間,他堅持革命原則,保持了對黨的堅定信念和黨員大無畏的革命精神。1974後,任雲南冶金部、雲南冶煉廠、昆鋼公司工作組副組長,為促進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積極努力。65438年6月至0979年7月任雲南省物價局副局長、省價格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1985年6月病休後,仍然關心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幫助玉溪、峨山黨史部門完成了滇中黨史、武裝鬥爭史的編寫和考證工作。1997三月病逝於昆明,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