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合十,擡頭,邁左腿。慢慢分開雙手,左手向前推,右手向後拉,好像在撕棉花。左手直出,但不夠高,達不到極致。大手指要與心平,手臂要直,要彎,但手腕要平到手肘。將右手拉到小腹肚臍下,在大拇指根部凹陷,靠近小腹。左腳和左手要壹起起落,後腳還是不動。左手和右手的五指都是張開的,不能並攏。左手的大手指要水平,食指要向前伸,左手和右手的大手指的下頜呈半圓形。看左手食指的指尖。放松時兩肩並拉,兩臀也並拉,這就是肩臀結合。手肘下垂,不外露,後肘內彎,沒有死彎,但要完整如半月形。膝蓋向內扣,不能外露,但是手肘和膝蓋連在壹起。雙腳腳跟向外扭轉,不能外露,對應的是雙手互拉,也就是手和腳合二為壹。這叫外三和弦。肩對肘,肘對手,腰對臀,臀對膝,膝對足。身體還是直立的,不能左右歪斜。如果心念穩定,那麽心念就和諧了。意要集中,則意和氣。氣要和身體的形態自然流行,不能以心抗氣,所以氣和力合二為壹。這樣陰陽合二為壹,上下貫通,內外為壹,就叫六合。其實內外壹致。即陰陽合而為壹,三體之內的力量由此而生。
這個公式的作用是使人內外合壹,修煉內功,內功其實就是拳的總器官。但是需要註意的是,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後腿是極其辛苦的。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堅持。妳越覺得辛苦,妳的心就會越平靜。全身越放松,後腿越要用力,不能重心前移,讓前腿分擔。掙紮時保持平和的心態,寬松的形式,坦然的面對,是掌握這壹樁的關鍵,也是學習者最難做到的。頭、臀、跟是壹條線;專註於後腳。前腳腳跟和後腳腳跟在壹條線上,理解腳和腿的支撐。認識重心的同時理解齒輪的圓。孫氏拳三體不同於其他形意拳式:小臂不斷扭動,有上升感;兩個手掌雖然部位不同,但都是直立的手掌,上掌中的指尖與眼睛在同壹高度;大臂有內扣之意。感受力量。
站好姿勢後,要求不要在裏面添加壹絲血跡,也就是安心。三姿站姿壹開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調節氣息。道教有壹個功德,煉丹者最初築起壹個虛基,就是坐定之後,靜下心來,把意念放入丹田,思想就散了。時間久了,真陽生發(就是有時候真陽有勃起)而精進,真氣生發,然後就不離不棄了,堅持下去就用文火養。這是壹開始打基礎的工作,之後會分三步練煉器、煉氣、煉靈。
從無極式(無思想、無意圖、無形象)-虛無含氣(無形橫拳,運動的初始標誌)-太極式(圓形氣形成)-兩儀式(運動分陰陽),是由靜到動,心中有氣。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站好三個姿勢的姿勢,把妳的精神註入氣海(田單)。妳的心靈就像壹個人直立在地上的時候,他的心靈自然是穩定的,平靜的,這是心與心的和諧,是由動到靜的。當血氣不加於腹部,心靜,真意萌發,元氣萌發,形成形意拳內勁的萌發。這是從靜態到動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命力。這是形意拳初始虛功的力量,形意拳的基礎,五行十二式鍛煉的起點,叫做先天真意;而身體手和腳的動作都是有形的東西,叫做後天形狀。根據規則,未來天道的形狀描述了內在的先天含義(即後天的形狀具有內在的先天含義)。自始即空,練成煉氣、化氣、練氣為空,以達到神化。這就是練形意拳的方法。真意與和諧在他的拳法之初就積累起來,使本質滿足了中和,中和不偏,和而不流,不可見,這叫形意拳的內勁,內家拳的名字就是這個道理。孫祿堂當年教學生的時候,對初學者要求很嚴,先站100天,為的是把剛開始的空功還回來。因為拳法內勁,最初的練習者不知道為什麽。為了防止學習者誤入歧途,三路姿勢是形意拳介紹的總器官。壹百天是對初學者的初步要求,就是站壹百天才可以開始練習分身拳,但是三向體式還得繼續站。
到了晚年,孫先生把姿勢改成了立掌,但不是90度,手腕崩了。老虎的嘴要圓,手要向前推,背後的手掌也應該是立掌。向手的壹側傾斜,但不要露出外貌。這個傾倒的目的是讓妳的腳趾自然抓地。事實上,壹些拳擊手不知道他們的腳為什麽抓地。這只是實戰中出現傾倒時的壹種自然保護,所以風格要傾斜(外觀拿不出來,切!)練腳趾力量。關於立掌、收腕、前推的目的,全身可以整合形成力量。孫魯堂晚年的做法與書中不同。腰中拳是站立拳,不是心朝上的拳。這三個姿勢更科學地展示了形神合壹的練習。孫祿堂的三體,寓意很明顯。如果妳接觸過軍隊的暗殺訓練,妳會對這個動作有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掌心向上的體式和掌心向上的體式在意義上是有區別的。手掌向上的姿勢意味著流暢。站立的手掌姿勢,意思是圈。說是在圈裏,是因為有三招,從手心可以體會到形意拳、八卦掌、太極的不同力度。如果手掌光滑,就很難理解這三招的妙用。立掌要領:虎口撐圓,講究壹字崩,崩氣收腹,為練架。掌順的要領:掌背和手臂順,講究壹個字——順,呼吸四次使用。壹般內勁直達指尖,手指用來送人,容易控制回縮,不易傷人。
手型和力度,食指和拇指分開,食指握力向上,指尖微扣,拇指和食指呈圓形,指尖微扣向內,其余三指向內扣。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此時大拇指和小指也是向外撐起的,這樣在大拇指、小指、食指和無名指之間就形成了壹個非常圓潤的力量,然後手腕就有力地豎起來了。前腳掌,腳尖向前方,如果在地面上畫壹條直線,此時,腳的內側要靠近直線的邊緣。後腳腳尖與前腳腳尖呈45度角分開(臺階的大小可以根據人的身高和公式的高度來定)。前腳跟正對著後腳的踝骨。此時應實行全足,腳尖抓地,腳跟向外扭,後腳向前推,前腳向前搓。重心的分布是:前腳三分,後腳七分。這時候腳的力量應該是:抓、蹬、搓、扭、刺。(用腳後跟綁住腳)。特別註意壹點:腳尖不能太抓地,否則會站不穩。第二,綁住腳跟的力量來自於放松腰部和臀部。
重要的是姿勢要準確,註意腹部的感覺,就是腹部在下沈。註意三個頭壹定要在壹個位置,整個身體要挺直,不能歪斜,但是身體要有往前沖的想法,但是形狀是往後坐。前後手要有力,不能盲目松,但不代表要用倔。站在樁上之後,可以站在圓樁上放松,然後拍打全身,練習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