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在中國近代史上,大量珍貴的國寶流失到了哪些國家?

在中國近代史上,大量珍貴的國寶流失到了哪些國家?

大英博物館和皇家維多利亞博物館都有上萬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或是從圓明園收購的,或是從清宮掠奪的,或是像斯坦因這樣的“學者”和文物販子捐贈的,其中不乏精品畫作。金代大畫家顧愷之現藏大英博物館,《壹幅婦女史》的摹本是該館作品中最傑出的壹幅。顧愷之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壹代宗師,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可惜他沒有傳世的原作,所以臨摹極其重要。這幅畫是根據西晉張華諷刺的文章《女子史諺》畫的。現有9節,總長11.5英尺。在這幅長卷中,顧愷之的“遊絲繪畫”和“傳神寫照”繪畫理論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西方藝術家稱贊它是“壹切都達到了成熟狀態”的“完美傑作”。此外,有“畫壇百代聖人”、“壹人為上”之稱的唐代大畫家吳道子,在現存大英博物館的《觀世音菩薩像》(清唐代石刻)和《釋迦牟尼三像》(宋代壁畫),敦煌千佛洞的《樹下講經》(彩綢)。以及皇家維多利亞博物館中任元發的絹本《餵馬》,都是繪畫史上極為珍貴的傑作。

據估計,流入日本的中國歷代名畫有壹萬多幅。其中,那些名畫被列為日本的“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產”,珍藏在博物館、寺院等機構,其中不少屬於皇室。更重要的是,比如南宋院派領袖馬援和夏玨的《畫舫》都是山水畫中的傑作。據鄧之誠《顧東筆記》記載:“張德天寧寺吳道子所繪佛像,有三十軸,軸高兩米。有壹個人,依仗父親的權勢,把什麽都盡善盡美,然後四板斧賣給日本人。”吳道子的畫沒有宋代的原作,所以在這裏是復制品,但其價值仍然難以形容。

日本侵華造成的清代名畫流失,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壹大不幸。1926年,清朝的溥儀皇帝出逃北京,帶走了故宮收藏的大量名畫書法書籍。偽滿洲國淪陷後,這些書畫丟失。日本曾經有人花兩萬日元買了壹幅宋代梁楷的畫卷。唐代韋赤儀和尚的天王象是稀世珍寶,從此下落不明。據當時的故宮博物院特別委員張伯駒統計,流失了1198件作品。雖然陸續追回800多件,但仍有300多件損壞或流散海外。

美國人對中國名畫的掠奪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波士頓美術館亞洲藝術部主任蔣?6?1馮鄧在談到這壹時期的情況時說:“這壹時期之所以能占得先機,是由於新英格蘭與遠東地區的貿易關系密切。”換句話說,這時候流入美國的中國畫,大部分都是被中國的“貿易”商人非法竊取並出售的。但這些商人對中國畫的鑒賞能力極低,所以帶走了大量的作品,但大部分都很平庸。20世紀初至1949年,是美國掠奪中國名畫的第二階段。此時來中國尋訪畫作的多為極具鑒賞能力的“藝術家”,尋訪範圍也從沿海擴展到內地。搜索的對象無所不包,從皇家收藏到私人珍藏,中國的繪畫珍品大多在此時流入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購買中國畫的歷史可以很好地解釋上述發展。該館建於1869,是美國最早的中國畫收藏機構,現在收藏了最優秀的作品。它聲稱“匯集了東方藝術的最佳收藏”。這些“最好”的作品大多是在1894年日本人岡倉浩藏成為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後開始流入美國的。富田小次郎在1937成為部門主管後,才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搜查。至於成立之初收集的作品,雖然作品很多,但是精品很少。博物館最傑出的作品之壹是唐代大畫家顏的《歷代十三帝圖》,描繪了從到的13位皇帝的“皇權”。筆桿細長,頗有六朝風格。有人說這卷是宋人的摹本,但無論如何,它屬於國寶壹等寶,卻是毫無疑問的。這幅畫最後回到國內的梁鴻誌手中,經其手賣到國外。博物館裏的另壹件國寶是宋徽宗臨摹的張萱的《道連圖卷》,它原本是宋徽宗皇家遊覽的珍品,後來屬於晉朝。有金章宗的《玉中秘笈》、《明昌玉體》等七印,可見其在宋金宮廷繪畫中的地位。於1912流入波士頓美術館。其他如宋的《九龍圖冊》和的《五色鸚鵡圖冊》等,原為清宮收藏,也由博物館尋訪。

弗裏爾美術館、納爾遜美術館、克利夫蘭美術館等收藏機構都是中國名畫聚集的地方。在這些地方藏著的數百件珍品中,最傑出的是弗萊雷美術館中的宋代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抄本。這件作品被阿清李寶玉譽為“中國第壹件文物”。它最初由端方收藏,並通過福開森賣給了美國。這是顧愷之作品為數不多的現存復制品之壹。至於納爾遜美術館和克利夫蘭美術館中國畫藏品的豐富和精美,只能從以下事實中窺見壹斑。1980年底至1981年初,兩館聯合舉辦中國名畫《八朝圖》展覽,展出作品282幅,創作於公元前3世紀至19世紀中葉。有3幅漢代畫,1幅北魏畫,3幅唐代畫,2幅五代畫,61幅宋代畫,49幅元代畫,91幅明代畫,72幅清代畫,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史無前例的中國繪畫展覽。

以上描述只是百年來流入英、日、美等國的數千部作品中的佼佼者。根據日本出版的中國畫總目錄,中國畫在國外的分布為:美國和加拿大1.900,東南亞和歐洲1.260,日本3900。這些大多是歷代國內藏家記錄流傳的佳作。如果把散落在國外的中國古畫珍品及其作者進行整理,幾乎就能展現出壹部完整詳盡的中國繪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