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傳說
“中原節”的名稱起源於北魏,“中原”是道家的說法。道教經典稱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夏媛。他還把“三元”和“三官”搭配起來,說天官受神保佑,生於正月十五。
道教把農歷七月十五日作為元代中期地方官赦罪的日子。屆時,當地官員將對天上地下的神仙、凡人、動物的表演進行檢查和測試,以此定罪和免除處罰。東漢老子《張句》引用:“七月十五日,元中之日,地方官學搜羅眾民,日夜講善惡。十大聖賢,齊永齡。犯人餓了,當時就放心了。”
《法書》還說:“七月中元日,地方官降,人間善惡已定,於是道士夜來誦經,餓囚亦得解脫。”
所以道教會在七月十五日舉行“中元普度”,用三祭五果普度十鬼鬼祟祟,順便祈求風調雨順,平安昌盛。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祀儀式來祭拜皇帝和他的祖先。
佛教傳說
中原是佛教的“蘭花節”,其創始人據說是南朝的蕭炎、梁武帝。“眼蟲盆”壹詞來源於佛教,它被稱為“梵文ULLAMBANA”,意為“拯救顛倒”。人生的痛苦就像壹只倒掛在樹上的蝙蝠,吊著,很慘。在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推薦他們的祖先舉行“Bonbon會議”。佛經中,苯教經旨在培養孝心,鼓勵佛教弟子。為了拯救眾生免受倒掛之苦,它吟誦經文,為孤魂野鬼分發食物。
還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民間節日,與中元節有著相同的含義,如節(河北),田寮節(廣東),鮮果節(布依族),搶豬節(畬)和豐收節(高山族)。
由此可見,這樣的節日和習俗,無論是道教、佛教還是民俗,都是圍繞著同壹個目的來進行的,比如祭祖、過死人、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魏晉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佛道是壹體的。因為這些活動基本都安排在7月15日,彼此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形成了今天“普渡中原”的習俗。
中秋節的真正起源是什麽?
中秋節(鬼節)起源於木蓮救母的故事:“有木蓮和尚的人,力量大。他媽掉進了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烈焰,饑餓太苦。目連救不了母親,便向佛祖求教。為了講蘭盆經,她教七月十五做蘭盆救母親。”相傳目連在陰間歷盡千辛萬苦,見到了死去的母親劉,發現她被壹群餓鬼折磨。木蓮想給她盛壹碗菜飯,可是菜飯被餓鬼搶走了。目連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賜他《蘭經》。根據指示,木蓮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在蘭花盆中為她的母親提供了壹個素食盛宴。饑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佛教徒為了紀念木蓮的孝心,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盆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中秋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中秋節的祭祀具有雙重意義,壹是為了緬懷祖先而表現孝順,二是為了弘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都是從惻隱之心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祝中原的同時,要擺脫鬼的觀點,期待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