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雕刀法有哪些?
1.凹雕線是指玉器表面雕刻的凹雕線段,有壹條單凹雕線或兩條平行的雙凹雕線。漢代以前的陰線斷面大多極淺,壹般稱為“淺入”、“跳刀”、“短陰線刻”2。把淺槽形的凸線按設計好的圖案勾起來,稱為“勾”,也稱剛線,商代常用。將線壁的壹面打磨成壹定的形狀稱為“切”,西周時為單切,即壹面斜入刀中,另壹面刻上線條,也產生凸文的效果,俗稱“面坡”。3.隱藏的邊緣在線或塊面的外輪廓上略減,形成隱隱的凸起,觸摸的邊緣不明顯。紅山文化采用了這種技術。4.淺浮雕采用土地還原的方法,挖出線條圖案的基礎或形象的輪廓,產生線條裝飾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獸面、眼、口、鼻都是淺浮雕。5.高浮雕挖底形成立體圖形,用陰線塑造,始於戰國,盛行於明清。6.雕刻立體人物、站立的動物等。,這種裝置經常出現在紅山文化和商代的玉器中。7.活動環將玉料切割成相連的活動環繩,可以延長玉料的跨度,春秋時期就已采用。8.鏤空雕,又稱透雕,是在穿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早見於良渚文化中鏤空的玉冠飾品。鏤空雕刻的程序是在裝飾輪廓等距離的地方鉆孔,然後用線鋸連起來,形成槽線。9.花下浮雕是由多層通雕發展而來,玉器以精細的鏤空紋飾為背景巧妙制作,在表面襯托出半浮雕法切割的龍紋或花形,形成兩層或三層浮雕裝飾面。10.紅山文化鉆孔時,鉆孔的形式非常豐富,但當時使用的是竹子和皮革作為鉆孔工具,硬度極低,導致孔邊磨損,孔兩邊對接不準,孔壁有條痕。良渚文化鉆孔打孔技術有所改進,玉琮射徑內壁非常光滑。先秦時期以前,由於鉆孔工具原始,孔多為馬蹄形眼(單面鉆孔)和蜂腰眼(對接孔)。戰國以後用鐵鉆打孔,形成整齊的管狀。在漢代,他能夠鉆復雜的人物,如玉翁仲和象鼻眼。11.古代人做玉器追求完美,裝飾基礎不惜工本。鏟完之後,機器的表面和墻壁都要經過平整和打磨,所以非常平整。12.挖切玉的內腹,良渚文化中的高筒玉琮已經表現出高超的挖切技藝,清代的鼻煙壺制作追求薄壁,使得這項技術更加嫻熟。13.拋光分為粗磨和裸磨。戰國以後的玉器非常註重最後的拋光工藝,使玉雕表面晶瑩潤澤的玻璃光澤得以充分發揮和體現。14.剪影雕刻的人物或動物,采用正面剪影的手法,就像剪紙壹樣,抓住主要特征,用熟練準確的輪廓勾勒出生動的藝術形象。15.漢八刀漢八刀是漢代特有的,雕玉“八刀”即可成型。這裏指的是漢代玉器切割的精準度,幾刀就能成型,而不僅僅是八刀。16.跳刀是漢代特有的。漢代的陰線紋細如遊絲,因由許多短線組成,故稱跳刀。雖然時斷時續,但線條依然流暢,有些陰線被極細的圓圈襯托。17.巧色利用玉石材料的天然異色,巧妙地雕刻出物體的膚色或器官。如果能雕刻得當,那就妙不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