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不是從文革開始的。50年代提倡,60年代開始,70年代末結束。對於當時的知青來說,上山下鄉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充滿了積極的理想主義。邢燕子、侯娟、董加耕等壹大批青年是他們的典型代表。
文革期間,壹場政治運動號召青年知識分子下鄉,拋棄傳統教學,過分提高實用作用。所有適齡青年,除士兵外,基本都屬於征兵範圍。
上山下鄉運動對大多數知青來說確實是壹次嚴酷的鍛煉,客觀上並沒有解決中國農村的三大差別,因為在當時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歷史環境下,知青們在各自的家庭中有著不同的政治背景。
知青回城政治待遇也不壹樣,也有下鄉鍛煉鍍金走過場和所謂永遠紮根農村幹革命的現象。在壹些地方,農村知青被強奸、被迫害的事件也屢有發生,尤其是壹些上個時期回城的知青,他們大多是文革中被迫害最後解放、平反的家人和子女。他們是最後壹批中央下發、各省上報的落實實名的文件。至此,文革時期的知青回城徹底結束。
幾千萬知青回城後,並沒有出現壹些官員容納不下這麽多人而造成的混亂。相反,因為這個決定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使得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更加“和諧”。20世紀80年代初突然加強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國對知青返回城市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