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壹種臨床綜合征,包括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宮頸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突出等。是壹種以退行性病變為基礎的疾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導致頸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出現壹系列功能障礙。是器質性疾病,藥物沒有辦法改變癥狀。只有通過中醫的康復技術和西醫的外科手術才能治療。對於劇烈的疼痛,可以吃壹些滋養神經、解痙止痛的藥物,沒有其他藥物。
1.口服用藥:主要用於止痛、緩解局部炎癥、放松肌肉,對頸椎不穩繼發的局部軟組織勞損有明確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療頸椎病。對於肢體無力或麻木的患者,也可使用神經營養藥物輔助康復,促進受壓神經的恢復。
2.牽引法:通過牽引與反牽引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在生理曲線狀態下相對固定,使頸椎曲線異常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用於輕度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此外,急性期禁止牽引,以防局部炎癥和水腫加重。
3、理療:理療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它是將聲、光、電、熱、磁等自然和人工的物理因素作用於人體,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但其效果也較弱,無法從根本上治療。而且頻繁的理療容易灼傷皮膚。
4.中醫療法博大精深,療效顯著,但與醫生的個人經驗有很大關系,需要精挑細選。
頸椎病分類1。神經根型: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生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上肢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某壹上肢節段的運動功能障礙或感覺麻木。
3.椎動脈型:鉤突關節退行性改變刺激引起的椎動脈供血不足,常伴有頭暈、發黑等癥狀,與頸部旋轉有關。
4.交感神經型:頸椎間盤退變的刺激,壓迫頸交感神經纖維,引起壹系列反射癥狀,在臨床上比較少見,常與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相混合,不易區分。
5、其他類型:指食管壓迫型,吞咽有異物感,臨床上非常少見。
頸椎病的成因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之壹。據統計,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中,慢性勞損是罪魁禍首。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長期損傷可引起局部出血、水腫,出現炎癥性改變。病變部位逐漸機化炎癥,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神經和血管。
外傷是頸椎病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傷前,人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使得頸椎處於高度危險狀態,外傷直接誘發癥狀。不良姿勢是頸椎損傷的另壹大原因。長時間低著頭工作、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喜歡高枕、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轉動脖子或頭部、在行駛的車裏睡覺,這些不良姿勢都會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容易受傷。頸椎發育不良或缺損也是頸椎病的原因之壹。與歐美人相比,亞洲人的椎管容積更小,更容易出現脊髓壓迫和癥狀。在單側椎動脈缺失的患者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率幾乎是100%,差別只是時間問題。此外,顱底凹陷、先天性椎融合、根管狹窄、椎管狹小等都是先天性發育異常,也是導致本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