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珍本》是什麽意思?
珍本書就是壹本好書。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經過嚴格校勘,沒有錯誤的書籍。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書籍大多是手寫的。認真記下手稿或其他書籍,與原作核對後,便成了珍本。西漢時,劉向為漢成帝編輯書籍二十年。寫新版時,他必須先把原作寫在竹簡上,再寫在帛書上。如何變易刪定?劉向在《別錄》中記載了“勘校”的方法,說:“勘校,若獨習,上下可糾,得謬誤為壹派;壹人捧書,壹人讀書。敵若對立,則兩者對立。”湖南長沙金永寧二年墓出土的校勘俑,展示了當時人們的校勘活動。所以宋代葉夢得的《石林煙雨》說:“唐以前,壹切書都是手寫的,沒有蓋章的方法。人們重視書籍。書不多,藏人善校勘,故常有善本。”唐代以後,雕版印刷逐漸應用,書籍被反復印刷並廣泛傳播,“版本”的概念開始出現。不同版本的書,文獻量不同,校勘不同,所以有全本與殘本、精本與劣本之分;不同版本的書出現的時間早晚不同,稀有程度也不同,所以有古籍和現代書的區別,有孤本和復本的區別。善本的內涵也比原著擴大了。清代張之洞在《書目問答》中說:“善本不是新版紙,意思是說,它們是前人用幾個古刻,仔細校對,仔細考察的基礎,是正確的。”善本有三層含義:壹是全版【不缺卷不刪】,二是精版【精校】,三是老版【老刻老抄】。“晚清藏書家丁丙也提出了善本的四個標準:壹是舊刻;第二是本質;第三是老文案;第四是老派。此後,許多學者不斷總結出善本的概念,最終形成了現在普遍的善本“三性”和“九條”理論。善本的“三性”是指書籍要有較高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再現性。善本“九條”是對“三性”的補充和具體規定,主要包括:元代及以前刻抄的書籍;明代刻抄的書籍;清代乾隆以前的木刻和手抄本很少。太平天國和歷代農民革命政權出版的書籍;辛亥革命前,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色,或有系統見解的手稿,很少流傳的刻本和手稿;辛亥革命前反映某壹時期、某壹領域或某壹事件的手稿,以及很少流傳的刻本、手稿;辛亥革命前,著名學者認可、題寫或記錄前人認可的具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上,能反映古代印刷的發展,代表某壹時期的技術水平,如各種活字版畫、套印或帶有精細校對版畫、插圖的雕版印刷;明代印譜、清代古藏印譜、名家篆刻印版、獨特的手書碑文。需要指出的是,珍本是壹個歷史概念,其內容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更新。比如善本時代的下限,認為《明》是善本;現在從圖書流通的現實來看,壹般認定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是壹個發展過程。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上中國古籍收藏量最大的圖書館,精挑細選善本27萬冊,包括宋吉Xi殿、元翰林國史院、明文遠閣、清內閣圖書館的皇家藏書,以及南北眾多大藏書家的珍本秘籍,還有歌詞、小說、地方文獻等各具特色的古籍收藏。本版將陸續在“善本故事”欄目中介紹,讓這些難得壹見的珍本善本走出金匱要略,為讀者朋友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