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自唐宋以來,中國和西藏之間的貿易是通過哪壹個渠道進行的?

自唐宋以來,中國和西藏之間的貿易是通過哪壹個渠道進行的?

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漢藏民族貿易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過雲南、西藏和四川的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它是壹條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以商隊為主要運輸方的古代貿易之路。它是連接中國藏區和中國大陸的重要紐帶,並延伸到南亞和東南亞。也是自古以來西南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走廊。

茶馬古道以其獨特的茶文化個性,在亞洲文明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唐代範綽寫了壹部膾炙人口的雲南——舒曼編年史,其中第七卷《管中物產》記載:“茶葉銀城居山,散而采之,無采法。孟舍曼煮了辣椒、姜、桂皮喝了。”“音聲”是唐代南詔國(748-937)的六大節日之壹。銀盛市即現在的雲南省景東,轄區包括思茅地區和西雙版納州。“孟舍”是南詔國六大詔令之壹,位於今雲南巍山、南澗壹帶。由此可見,早在1200年前,思茅、西雙版納的茶葉就已經運到大理了。

茶馬古道在中國的運行範圍主要包括雲南、西藏、四川,外圍可延伸至廣西、貴州等省份,國外則直達東南亞的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越南、老撾、泰國,並進壹步涉及南亞、西南亞、東南亞其他國家。

茶馬古道路線圍繞西雙版納、思茅的猛臘、猛海、思茅、普洱、瀾滄等產茶區,向西北方向走,途經景谷、鎮遠、景東、南澗、巍山、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麗江、中甸、德欽、左貢、邦達、察隅或。

從今四川雅安,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薩等地,到尼泊爾、印度。

茶馬古道起源於茶馬貿易。

早在唐代,唐與吐蕃就開始了茶馬互市,到宋代進壹步發展,到明代達到繁榮。茶馬貿易長期以來壹直是西藏與內地經濟交流的最基本內容,成為西藏與內地聯系的重要紐帶,也是茶馬古道繁榮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南宋李石續《博物誌》記載“西方國家流行茶的使用,自唐代以來”。宋代實行“以茶治邊”的政策。宋寧七年(公元074年,舊校),派赴蜀設茶馬司,並在雲南北盛(今永勝縣)設茶馬司,規定茶換西番馬。元代永寧(今寧蒗縣)開茶馬市場。清代劉簡《葉文錄》說,順治十八年(1661)三月,他在北勝府與藏民交換茶馬,當年帶著三萬噸茶葉經大理入藏。康熙四年(1665),在大理永平建立茶馬市場。先秦時期是普洱茶的繁榮時期。據譚翠《雲南於海的智恒》記載:“俗茶之名重於天下,雲南之所以有利生產也。幾十萬人進山泡茶,茶客四處收購運輸。每壹次盈利,都可謂錢多飯飽。”

藏族主要生活在中國西藏自治區,也生活在四川、青海、雲南和甘肅的部分地區。西藏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氣候寒冷幹燥。那裏的居民常年靠牛奶制成的巴贊生活,很少有水果和蔬菜。所以人體不可或缺的維生素等營養主要靠茶來補充,茶成了他們的日常用品,需求量特別大。正如古老的西藏諺語所說,“嘎查熱!添暑!甲所熱!”把這句話翻譯成中文:“茶是血!茶是肉!茶就是生命!但是藏區不產茶葉,內地人民和軍隊需要的騾馬也很短缺,而藏區和川滇交界地區出產良馬。於是,茶馬互補貿易應運而生。茶馬古道是壹條以運輸茶葉為主的貿易通道。當然,不僅僅是茶葉,來自四川、雲南的糖、布、線、粉條等生活用品也隨著商隊從橫斷山脈的褶皺處進入青藏高原,而康藏地區及周邊國家的馬匹、皮毛、藏金、藏紅花、麝香、貝母、鹿茸、蟲草等也沿著這條道路向雲南、蟲草等地分散。雲南邊陲茶也因其主要供應康藏地區兄弟而得名。

“其實地上沒有路,更多的人會成為路。”正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開辟和完善了壹條運輸茶葉(包括其他物資)的通道——茶馬古道,這也是唐代至民國茶馬古道得以快速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大理位於茶馬古道的中心。

茶馬古道在雲南境內約2000公裏,幾乎貫穿全省,完全是由馬幫壹步步走過來的。因為很多路段都很難,很危險,單程就要三四個月。古道之難,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