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文房四寶”所指的東西變化頻繁。南唐“文房四寶”是指安徽宣城的諸葛筆、徽州的李廷貴墨、安徽徽州的誠信堂紙、安徽婺源的衛龍硯。自宋代以來,“文房四寶”指的是徐安畢(安徽宣城)、徽墨(安徽歙縣、徽州)、宣紙(安徽涇縣、宣城)、(安徽歙縣、徽州)、(甘肅卓尼)、端硯(廣東肇慶,原名端州)。
元朝以後,湖筆(浙江湖州)逐漸興盛,而徐安畢逐漸衰落。改革開放後,徐安畢逐漸恢復了活力。安徽宣城是中國文房四寶最正宗的產地,是享譽世界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宣城出產的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景德)、徽墨(績溪/景德)、宣硯(景德)享譽世界,為歷代文人所追捧。
擴展數據
“水重客稀,書房四士相依為命。”在文人眼裏,文房四寶不僅是工具,更是伴侶。這種陪伴歷經歲月,日新月異。如果追根溯源,就不得不去壹個地方——安徽宣城,這裏的文房四寶文化積澱深厚,影響深遠。自古以來就是宣紙、宣筆、徽墨、宣硯的原產地和重要集散地。
1,筆:落紙,驚風,搖空,滴濃。
以徐安畢為例。韓愈《茅穎傳》記載,公元前2023年,秦蒙恬將軍南下時經過鐘山(安徽涇縣壹帶山區),發現兔子又肥又長,於是以竹子為管,在原有竹筆的基礎上做了改進的毛筆。蒙恬制筆的傳說流傳下來,於是有了“石上老兔,食柳之泉而生紫毛,宣城工以之為筆,千萬發中尋。”
“現在徐安畢的品種增加了,從過去的200多種增加到現在的600多種,基本可以滿足不同書畫藝術市場的需求。”壹款高檔的徐安畢,特別是精挑細選,制作程序也非常復雜,不是壹個人或者壹夜之間就能完成的。從選刷到成筆,要經過面盆、裝套、修筆、檢驗、裝球等五個車間十幾道工序。“壹枝頂級的玄筆,至少要經過兩次修邊,還要用放大鏡檢查,可見空筆制作之精美,制筆工匠之辛苦。”
2、墨跡:妙句出自墨妙,我相信我的路並沒有完全走差
如果要見證壹幅徽墨的形成,至少需要壹周的時間。做墨堪比淘金,壹個20平米左右的暗墨煉室,30多盞燈油,燈油上蓋著碗,不能扣,不然燈就滅了。幾十個小時後,倒碗底部終於形成了壹層薄薄的煤灰,這就是徽墨的原料。30碗刮出來的煤灰,可能做不出半幅徽墨。
"制作墨水是壹項艱苦的工作,有許多工序和壹定的危險."中國文房四寶研究會會員、雞西油墨工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馮深有感觸,制作墨粉需要提煉香煙,油煙材料主要是桐油加豬油、桐油加香油、桐油加生漆。整個過程非常復雜。經過壹道制作工序,除了眼睛和牙齒,身體其他部位都會被熏黑。
3、紙:宣紙放壹半,等聖人潑墨。
宣紙具有“韌而潤、滑而不滑、白而密、質感純正、無損拓印、潤墨力強”的特點,具有獨特的滲透性和潤滑性。要形成壹張宣紙,需要經過浸泡、灰化、蒸煮、漂白、打漿、水撈、膠糊等18道工序,需要壹年的時間才能成型。
安徽涇縣雙鹿宣紙有限公司總經理、光華宣紙工藝廠廠長曹廣化,僅憑感官就知道紙張的好壞。“好的宣紙壹定是白的壹目了然。第二,聽聲音。好的宣紙發出的聲音是柔和的。第三,配合筆試,好的宣紙吸收性好,吸水量大而快,既能快速吸墨,又能保持墨粒,有適當鋪展油墨的能力。”
4.硯:麻絲分幾格排列,宣州硯色澤鮮艷。
玄言不僅做工精致,而且原料稀缺。李白有詩說:“墨池飛出北角魚,筆尖打死中山兔。麻麻絲排廂,宣州硯色淡……”這是關於玄言最早的記載。享有“佘艷國手”美譽的王祖偉說,古人對硯臺的保養非常講究,“寧三日不洗臉,不洗壹日”。
因為硯的原料匱乏,玄巖的生產因為原料的影響中斷了幾百年。近年來,在績溪縣和旌德縣發現了硯石礦資源。2012,旌德縣在玄言的歷史挖掘和品牌發展上取得突破。但時至今日,宣城乃至安徽省的文人墨客們都有壹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盡快找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稱贊的宣硯石礦,徹底結束安徽沒有優質硯臺的歷史。
百度百科-文房四寶
人民網-文房四寶:壹張跨越古今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