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什麽是“氣度”。
我認為“傳承”就是繼承、發展、延續,包括改造和創新。傳統文化和物質精神得以保存。之後我們該怎麽辦?我們都要學習和發揚嗎?不,我們必須區分和選擇。
對於本質,不僅要保留,更要使其發揮作用;對於糟粕,要留給後人去認識,但不要照搬,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過去有各種各樣的禮儀,尊重他人,保持謙虛和謙卑的態度,堅持正常的秩序和禮儀是對的,但過於謙卑甚至不人道是不可接受的。
再比如,中國的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但也有不足。壹般來說,古建築註重表面和公共活動,不註重生活,采光、通風、供暖較差。
如果我們要在今天的形式上建造壹座古建築,所有這些東西都會改變。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時,表面上采用了中國宮殿的形式,但內部都使用了暖氣和現代化設備。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應該什麽都接受,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過時的東西。
在“承接”的過程中,既要兼收並蓄,又要以局部為主。總的來說,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它更適合當地的環境。
所以在比較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過程中,要註意優先選擇更符合本土情況的內容,即本土優先。
另外,因為要承擔的事情太多,要分清輕重緩急。
比如也是精華。中國某地最稀缺最重要的遺產是什麽?我們應該暫時優先考慮這項工作。
壹些傳統文化在今天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可以優先考慮。有些作用不大,可以以後。所以,“承諾”不像“傳遞”。“傳輸”是無條件的。凡事都要先“傳遞”,在“承諾”的時候妳要有選擇性。
在使用傳統文化時,要註意效果,因為再好的古代傳統文化,往往也不是馬上就能適用於今天的,這就需要創造性的轉化。
比如壹些講傳統文化的地方,要求孩子穿上漢服,鞠躬。他們整天讀儒家經典。見到父母還要磕頭,叫大家坐在壹起洗腳。有效嗎?沒用。它絕對偏離了軌道。
今天講孝道,今天講仁義。我們應該根據當今社會的需要采取適當的方式,有些應該增加新的內容。
如果不根據今天的需求完成創造性的轉化,那麽傳統文化的精髓就難以延續,更難以發揚光大。
以孝為例。中國的孝道是什麽?
我覺得中國孝的本質是保證家庭的延續,也就是生兒育女,這是中國孝的本質。
孟子曾說“不孝有三種,無後為大。”到了壹定年齡,壹定要及時結婚生子,把孩子撫養成人,讓家風和血緣延續下去。
我研究過中國的人口史。中國人口在公元初約6000萬,宋代超過1億,清代超過2億,清末超過4億。至今,中國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憑什麽?當然要看物質條件,但另壹方面也要看精神,這也是中國早就講的孝道。
這個概念在今天有什麽用?今天,全世界都遇到了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是發達國家和現代社會,人口越是下降。很多國家都是通過物質獎勵來生育,但最後都失敗了。
所以憑什麽?只有依靠觀念和信仰,對中國傳統孝道進行新的改造,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轉型?就是對孝道做壹個新的解釋,孝道不僅僅是尊老愛幼,還包括每個人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包括及時結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