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印度教-宗教主題4

印度教-宗教主題4

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是該宗教中祭司階層的名稱。

早在佛教誕生前1000多年,婆羅門教就是印度的主流宗教。佛教的誕生是因為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對婆羅門教的不滿。佛教和婆羅門教可以說是針鋒相對。

婆羅門教的教義中有三個基本命題:

婆羅門第壹,

犧牲壹切,

吠陀啟示錄

壹個壹個說吧。

婆羅門至上,意思是人有高低貴賤,婆羅門祭司是最高貴的階層,而佛教主張眾生平等。

婆羅門教也說祭祀是萬能的,非常重視祭祀活動。為此它不惜花錢,有時壹次祭祀會宰殺上千只牛羊。而佛教則反對祭祀,認為祭祀無用,沒必要殺生。

最後,婆羅門教也主張吠陀天啟。什麽是吠陀?吠陀是婆羅門教的宗教經典,《吠陀天啟》意味著這些經典是由上帝啟示的。但是佛教的經典,也就是佛經,記載了佛祖釋迦牟尼說的話,出處是壹個歷史人物。

印度教的剩余——“終極真理”

這裏有壹個問題:為什麽印度教可以吸收敵對宗教的重要人物,卻不會內部爭鬥?尤其是與壹神教相比,壹神教總是強調只能相信壹個神,而像印度教這樣的多神教有那麽多不同的神,為什麽能容納那麽多神呢?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意義生產的機制。與壹神教相比,多神教的許多神和壹神教的唯壹神都是意義生產機制的壹部分。但不同的是,這兩個神在意義生產的機制中占據不同的位置。

壹神教的唯壹神是它的剩余,這是它有意義的生產機制的核心組成部分。多神教的神雖然也叫“神”,但並不占據這個核心地位。這些神更像是有意義生產中的中間產品。多壹個產品或者少壹個產品都不會改變整個機制的運行。

那麽,多神教中的神靈起著什麽作用呢?如果這些神不是多余的,那麽多神教的多余是什麽?為什麽多神教創造了那麽多神?換句話說,多神教是如何運作的?

以印度教為例。我們先來看看它的“盈余”是如何設定的。雖然印度教中有各種各樣的神,但它的剩余並不是任何神,而是“大梵天”,即梵語中的梵天。印度教說梵天是萬物之根,是“終極真理”。與這種終極現實相比,現實世界是虛幻的,各種神只是大梵天的顯現,或者說化身。

印度教神話中有三個最重要的神,即創造之神梵天、毀滅世界之神濕婆和維護世界之神毗濕奴。此外,還有很多各司其職的功能神。比如掌管智慧的象神,掌管冥界的閻羅,掌管愛情的伽莫夫等等。這些神往往對應著現實中的某種需求,信徒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向他們祈求幫助。妳看,這不像個產品嗎?多壹個神就像多了壹個新產品,可以滿足壹個新的實用需求。歸根結底,他們背後的“大梵天”的冗余設置和整體意義生產機制不會受到影響。

把盈余當成終極真理,把現實世界當成幻覺,有什麽好處?

這將回到盈余本身。

我說宗教是最特殊的生產機制,因為它的核心“剩余”必須超越現實世界。這是為了保證盈余不受現實世界的影響,在理念上保持自身的終極性、完整性和穩定性,在面對現實世界的壹切時成為信徒的終極合法性來源。那麽,就像印度教壹樣,把現實世界當成虛幻,把剩余當成終極真理,其實就是把剩余這個“終極”發揮到極致。

「終極真理」如何與信徒建立聯系?

宗教設置了盈余,接下來就需要在盈余和信徒之間建立聯系。印度教將盈余定為“終極真理”,那麽如何與信徒建立聯系呢?

這是說在印度教中,有壹種特殊的解釋世界的方法叫做“蓋釋”,意思是先蓋後釋,先否定後肯定。比如印度教如何描述梵天?它說偉大的梵天是不可見的,不可言說的,不可獲得的,不可思議的和不可名狀的...換句話說,我不能告訴妳它是什麽,但它不是什麽。

在印度教中,這種方法也被用來在剩余者和信徒之間建立聯系。

印度教說每個人都只是壹個“自我”,這是虛幻的。只有梵天的終極真理才是真正的“自我”。小我本質上來源於小我,最終也會回歸小我。妳看,這種先否定後肯定的方法,其實用在這裏。先否定壹下,提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真實的。然後我會肯定虛幻的自我最終會回歸自我,在自我中獲得真實性和意義。

正是在現實與幻覺的張力中,印度教的這種設定產生了意義:既然現實世界總是在變化,充滿不確定性,那麽就設定壹個不變的根和本質。這種方法首先否定現實世界,但否定之後,又為世界提供了另壹種確定性。

不過這個設定也有壹個致命傷,就是終極真理和現實世界的聯系太弱了!我們可以看到,從古至今,印度社會盛行各種厭世的禁欲主義,最終影響了現實生活的正常進行。

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既然大梵天是終極真理,那麽大梵天本身就是設定完美的,他根本不用依賴現實世界。換句話說,當妳否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就很難再去證明了。這也是印度教在當今時代面臨的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