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辨證論治的學術思想包含哪些內容?

辨證論治的學術思想包含哪些內容?

張仲景辨證論治學術思想在心臟病治療中的應用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將心臟病分為胸痹、真性心痛、心悸,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治療心臟病的學術思想。本文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張仲景治療心臟病的溫心陽、溫通心陽、清心寧心、養心寧心、和解寧心、健脾益心、溫心舒肝通陽、溫腎寧心、益腎清心、補陰陽、行氣等十二法,充分體現了張仲景辨證論治心臟病的學術思想。

心臟病屬於胸痛、真性心痛、心悸的範疇。如《蘇文·臟氣療法論》中說:“心臟病之人,胸中疼痛,脅肋支滿,脅下疼痛,假背與肩甲間疼痛,兩臂疼痛。”《靈樞絕病》曰:“真痛,手腳清至關節,心甚痛;死了就死了。”張仲景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治療心臟病的學術思想,其《傷寒論》包含了豐富的辨證論治心臟病的學術思想。討論總結如下。

1溫補心陽法

心臟的跳動,脈搏的通暢,都有賴於心陽的鼓勵。如果心陽虛無法刺激心臟脈搏,則可表現為心煩意亂、心悸,甚至恐慌。治療宜溫補心陽。《傷寒論》(61):“對於反復多汗,晝不安,夜不寐,不吐不渴,無表證,脈淡不熱者,以幹姜附子湯為主方。”這壹條指的是下後出汗,津液損傷過度,陽氣隨津液脫落,日夜不寧,睡不著。幹姜附子湯,也就是四逆湯去掉了甘草,用幹姜附子湯去陰回陽,而不用甘草,可能會減緩助陽的速度。《傷寒論》第六十四條:“汗多則手叉時焦慮,欲按則緊張。以桂枝甘草湯為主。”這篇文章是汗多則損心陽,虛而無主,所以心緊張,虛則如壓。桂枝甘草湯用桂枝溫陽,炙甘草益氣,能減緩桂枝的溫熱而不熱,不出汗,能撫慰陽氣。《傷寒論》(118):“火逆者,以桂枝甘草古龍牡蠣湯為主,以灼針者為主。”此文反復為火療誤用,導致心陽虛,精神目無。藥方是桂枝甘草湯,龍骨牡蠣湯,溫補心陽,寧心安神。《傷寒論》(112)說:“傷寒之脈若浮,大夫以火劫之。如果楊死了,妳會發瘋的。臥則桂枝去芍藥加舒漆牡蠣龍骨存主湯。”傷寒脈浮,本應解脫,此條是誤火劫,陽散陽亡,狂而不安。桂枝去藥加舒氣牡蠣古龍九逆湯用桂枝湯去芍藥緩解表證,因為芍藥酸澀,不適合陽虛。加舒漆祛火邪,加牡蠣龍骨固陽安神。

2溫經通心養心法

氣能活血,胸中陽氣虛弱,故心脈不通,致胸痹。《金匱要略》胸痹心痛氣短治法:“胸痹之癥,喘息,咳痰,胸背痛,氣短,脈沈遲,閉少數,以白酒湯為主。”本文指胸陽虛、痰阻、心脈不通所致的胸背痛。用瓜蔞薤白白酒湯通陽散結止痹。《胸痹心痛氣短證治》:“胸痹不能平臥,心痛經背者,以‘頭漏薤白半夏’湯為主治。”此文為胸痹惡化綜合征。因此,用瓜蔞薤白半夏湯來增加祛痰止痛的效果。《胸痹心痛氣短證治》:“胸痹在心中憋氣,胸滿,脅下搶心,以知止大蒜桂枝湯為主;參雞湯也是主。”本文所說的胸痹,可分為正虛和邪實。偏於現實的,是陽虛差,陰寒痰濁上亢所致。枳實、薤白、桂枝湯用於通陽散結,消除痞氣,減少不良事件。虛損者,宜用參雞湯補氣助陽,溫陽散結。屬於“圍網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氣短證治》:“胸痹急則以薏米附子粉為主。”本文中的胸痹是陰寒凝滯,陽氣受阻所致。薏苡仁附子粉溫陽通痹止痛。《胸痹心痛氣短證治》:“心痛切背,腰酸切心,烏頭赤石丸治之。”本文是陰寒凝滯引起的心痛。烏頭赤石脂丸中的附子、川烏、川椒、幹姜含有大量辛熱之品,起到通陽散寒止痛的作用。

3清心安神

心屬火,火之邪易擾心神。《傷寒論》第七十六條:“出汗嘔吐後,因勞累而不能入睡。玩的話會反復被翻個底朝天,心裏郁悶。”《傷寒論》第七十七條:“梔子黑豆湯,主治身感汗出,煩熱,胸悶者。”《傷寒論》第七十八條:“傷寒五六日,身熱不脫,心中有痛者,不欲解脫。梔子黑豆湯為主。”以上三點是出汗後,余熱未盡,擾亂了胸廓和膈肌,所以出現了乏力、失眠、心中有挫敗感、心中有煩、心中有痛。梔子黑豆湯用梔子和香黑豆清熱除煩。《傷寒論》第七十九條:“傷寒之後,心煩意亂,飽腹不安而臥者,宜用支子厚樸湯治療。”此證為傷寒後,余熱擾胸膈,心煩腹脹,故用支子厚樸湯。梔子清熱除煩,厚樸枳實消腫。《傷寒論》第八十條:“傷寒以丸為主藥,體熱不能除,微煩者,用梔子幹姜湯。”這個證就是傷寒以後,上焦熱心煩,中焦涼。治宜清而溫,梔子幹姜湯宜清而焦用梔子,幹姜宜溫而焦。

4養心安神

肝藏血,心行血。肝不藏血,心無主。《金匱要略·血瘀勞證》:“失眠勞不能眠,酸棗仁湯為主治。”此文為肝血不足,精神失養所致心煩。所以酸棗仁湯用酸棗仁、知母、茯苓滋陰養血安神。

5調節和鎮靜方法

《傷寒論》(107):“傷寒初八或初九,次日,胸滿煩悶,小便不利,言語沈重,不能側轉。以柴胡加龍牡蠣湯為主。”此條指傷寒內無實,發病後,邪氣乘虛而入,心神虛弱,心煩意亂。此證是因受虐待所致的虛實夾雜證。柴胡加古龍牡蠣湯用於祛邪,古龍、牡蠣用於寧心安神。

6健脾益心法

心脾是母子的臟腑,脾虛導致氣血生化被動,心悸是母子病所致。《傷寒論》(102):“傷寒初二或初三,小建中湯為主者,憂煩者也。”《金匱要略》血淤體虛證治:“內倦急,心悸,紫紺,腹痛,多夢,四肢酸痛,手腳煩躁,咽喉口幹,以小建中湯為主治。”以上兩者都是由於脾氣虛寒、本虛、氣血虧損、心支失養所致。所以要用小建中湯溫中,健脾益心。

7溫中安神。

脾主津液。《傷寒論》第三百五十六條:“傷寒、暈厥、心悸,應先控水,當服茯苓甘草湯。”本文指的是脾之郁滯,水飲之內滯,水氣引起的心慌。藥方是茯苓甘草湯。桂枝、生姜溫陽,茯苓、甘草滲濕於中,* * *起到溫中安神的作用。

8疏肝楊桐法

心主血脈,肝主疏泄。《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不良反應,咳嗽者,有心悸,小便不利,有腹痛,或緩解壓力,四不良反應散主身。”本條指因肝氣郁結、楊琪受抑、心陽受阻而引起的心悸。處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氣,溫通心陽。

9溫腎寧心法

腎水臟,主津液。《傷寒論》第八十二條:“若太陽有病,汗出,汗出莫名,此人仍有發熱、心悸、頭暈、身顫、震顫者,真武湯為主。”本條指腎陽不足,腎不攝水,水氣滲心所致的心悸。真武湯以附子、生姜溫腎助陽,人參、白術、茯苓健脾利濕。* * *發揮溫腎利濕安神的功能。

10補腎瀉心法

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以維持心腎之間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傷寒論》第三百零三條:“少陰之病,多則二三日,煩則不能臥。治療以黃連阿膠湯為主。”本文指少陰腎水不足,少陰心火過盛,水不升,火不降,心腎不臥。處方用黃連阿膠湯補腎止瀉。阿膠、白芍滋養腎陰,黃連、黃芩瀉心火,使心腎交合,水升火降。

11陰陽補法

脈為血府,心主血。《傷寒論》(177):“傷寒,脈生,心悸,炙甘草湯為主治。”此條指陰陽兩虛,氣血兩虛,失養脈,心悸。治療要滋陰養血,益氣溫陽。炙甘草湯用炙甘草、人參益氣養心,桂枝溫通心陽,生地黃、麥冬、阿膠、火麻仁、大棗滋陰養血。* * *起陰陽、氣血的作用。

12變飲行氣法

氣能調津液,津液能載氣。津液不飲則氣郁,津液不飲則飲。均可阻胸陽,成胸痹。《金匱要略·胸痹心痛氣短》:“胸痹胸痹氣短,以茯苓杏仁甘草湯為主治;橘姜湯也是主要的。”本文討論了輕度胸痹。其病情不同於飲邪、氣滯,治療也應遵循“同病異治”的原則。茯苓甘草配方。只能在邪飲偏向勝者的情況下使用。對於氣滯壓力大的人,治療方法是行氣散結,用的是橘橙姜湯。《金匱要略·胸痹心痛氣短證治》:“心脹,皆懸於心,以桂枝生姜枳實湯為主。”本文針對冷飲心痛,方藥為桂枝生姜枳實湯溫陽化飲,降氣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