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張景嶽(1563-1640),本名皆賓,本名惠卿,本名景嶽,別號童,因善用地黃而被稱為“張地黃”,祖籍浙江紹興殷珊(今浙江紹興)。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實際創始人。
當他年輕的時候,他和他的父親去北京旅行。在他14歲的時候,他從北京壹位著名的醫生金英那裏學習醫學,並且他得到了最好的結果。中年參軍,去過燕、冀、魯等地,後回到家鄉投身醫學。除了醫學,還繞過了象數、星緯、風水、氣質的研究。
張景嶽花了30年的時間研究蘇文和靈樞,最後寫出了《井磊》。經典名著分門別類,註釋詳細,條理清晰,便於查找。
醫學理論方面,根據《黃帝內經》,陰為秘,神為治,張景嶽提出“陽不盈”、“真陰不足”、“人體虛多於實虛”等學說,主張補真陰元陽,慎用寒攻方,臨床常用溫補方,稱為“溫補派”。
當時人們稱他為“醫術大師”、“仲景之後的千古風流人物”。著有《井磊》、《》和《附易》、《經略全書》(含《新方劑學八陣列》)、《質疑陸》等中醫經典著作,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角色的生活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張景嶽出生在浙江紹興壹個以軍事成就起家的家庭。他的祖上是紹興魏的世襲統帥,家財萬貫。他從小聰明,愛讀書,廣泛接觸百家爭鳴和經典著作。他的父親張壽峰是定西侯的客人,他熟悉醫學。張景嶽年輕時跟隨父親學醫,學習《黃帝內經》。
十三歲時,隨父赴京,師從京畿名醫金英。他學業有成,待人接物非常認真。晚年的張景嶽回憶說:“我十幾歲的時候,每次用藥,都要壹個壹個嘗,得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