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興的特點像呂布。為了追求利益,他不僅數次叛主,還大肆掠奪他國貢品。再加上他在位期間沒有做出突出的政績,所以成為世人詬病的反面典型。而他的兒子高聰慧在接掌太平天國大權後,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卻成了無法平定的中立典範。
高繼興的兒子中,高從發是老大,聰明、機警、溫柔、勤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善解人意。不用說,他稍微提壹提就講得太透徹了。他屬於那種聰明的人,心思縝密。
高聰慧的仕途訓練始於侯亮宮廷。
朱溫在位時,名義上喜歡這個曾孫,讓他親自在殿前伺候。按理說,跟隨壹個放蕩殘忍的祖先能學到什麽?然而,高聰發卻不同。他全心全意為朱文服務了幾年。他不僅沒有染上壞習慣,還脫離了泥淖,沒有被弄臟。他在處理大大小小的政務時非常有分寸,贏得了朝中大臣的稱贊。
高聰慧在朝廷任職。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朱溫的提拔,他擔任過千牛將軍、統帥、刺史、校對員,在為官期間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朱溫被殺後,高繼興利用朝廷繁忙的時間迅速擴張勢力。高聰慧對父親的行為非常不滿。他哭著勸父親不要做不義的事。但高繼興下定決心,卻不聽任何勸告,最終建立了南平。
此後,高聰慧回到南平,幫助父親治理疆域。
公元928年,高繼興臨死前,為了尋求庇護,與後唐朝廷決裂,投奔吳國。
同年高聰慧繼位後,糾正了父親的舉動。高聰慧認為,吳遠在南平,後唐近在眼前,由近求遠,把國家暴露在強國之兵面前。壹旦發生戰爭,吳必然會出手相救。這種發展戰略是極不恰當的。高聰慧與眾大臣商議後,通過南楚向後唐招認,並親自拜見了後唐明朝皇帝李思遠,以示臣服的誠意。
李思遠並沒有過多的批評高從發,依舊授予南平王的稱號來治理原有的領地。
有意思的是,高聰慧修復了與後唐的關系後,派特使到吳,向吳國皇帝說明原因,並表示要與吳斷交。為此,兩國也有過軍事上的對抗,但最後由於吳國距離太遠,戰爭沒多久就撤軍了。
高聰慧很會治國。他重視好臣好官,減少賦稅,消除酷刑,普及教育,采取保護環境,發展經濟的策略,大大提高了南平的綜合國力。直到公元948年,高聰慧病逝,南平仍在執行這壹套政策,深得民心。
但高聰慧在對外戰略上走了和父親壹樣的路。
為了謀求國家的利益,高聰慧在後唐、吳國、契丹、後蜀、閔國、南漢等國都左右搖擺。他就像吃壹頓普通的飯壹樣隨意,以至於在任何國家都沒有失去好名聲。強國壹怒之下出兵打仗,高聰慧對敵有壹套自己的方法。如果妳能戰勝它,妳就能戰勝它。打不過的時候可以穿簡單的便衣,讓其他國家的皇帝和君主哭笑不得,沒脾氣。
此外,高聰慧充分利用太平的地理位置,大肆掠奪各國貢品,與其父高繼興如出壹轍。但是,高聰智比他父親受過更好的訓練。搶的時候他也不手軟,被求的時候還的很快。壹點也不丟人。於是,在當時,高繼興被大家稱為“高賴子”,高聰輝被大家稱為“高流氓”,這就讓這對父子與“賴”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鑒於高叢誌在國內外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他成了壹個很難用“好”或“壞”來評價的中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