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康家很窮,買不起燈油。壹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當他把頭轉向窗戶時,他發現窗戶裏有壹線亮光。原來是大雪反射的光。他發現他可以用它來讀書。所以他太累了,立刻穿好衣服,拿出書,走到外面。
在寬闊的大地上反射的雪光,比房間裏的雪光要亮得多。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書,他的手和腳都凍僵了,於是他爬起來跑,同時搓著手指。從那以後,每到雪夜,他從不錯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學習。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促使他的知識突飛猛進,成為壹個有知識的人。後來,他成了壹名古代學者。
2、在角落裏掛壹本書
李密騎著牛坐在用細草做成的馬鞍上,角上掛著壹卷《漢書》,邊走邊看書。越王蘇陽在路上偶然看見,就慢慢跟在後面,問:“哪裏來的讀書人這麽勤快?”李密認得蘇陽,從牛背上下來拜。蘇陽問他在看什麽,他回答說:“項羽本紀。”
蘇陽與他交談,感到很驚訝。回到家後,他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史彌的博學風度不是妳們這些閑人所具備的。”因此,玄幹愛上了李密。楊迪九年,宣幹從溧陽出發,派人到函谷關迎接李密。
3.邊巍三絕
春秋時期的書籍主要用竹子作為竹簡來書寫,少則幾十字,多則八九字。壹本書要用很多竹簡,用結實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順序連接起來,然後最後才是壹本書,讀起來很方便。
通常,用絲線編織的稱為“絲編”,用麻繩編織的稱為“繩編”,用熟牛皮繩編織的稱為“韋編”,其中熟牛皮繩最結實。像《周易》這麽重的書,當然是由很多竹簡用熟牛皮繩編織在壹起的。
孔子花了很多精力反復閱讀《易經》,加了很多註釋。我不知道他打開看了多少遍。
壹般認為孔子是這樣讀書識字的,連載竹簡的牛皮帶磨掉了好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重復使用。這是比喻努力學習。即使讀到這壹點,孔子也說:“如果我多活幾年,就能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質。”
4.在月亮上閱讀
江弼小時候家裏窮。白天,他不得不幫助家人做家務來維持生計。晚上,他花時間學習。因為買不起蠟燭,他只好站在月光下學習,月亮都要落山了。他爬上梯子,繼續看書。他經常因為困倦從梯子上掉下來,爬起來繼續看書。
5.燒藥膏。
韓愈是唐代著名學者,學六經、百家爭鳴,崇尚儒學,主張以古文為業。他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和中國其他文人壹樣,韓愈也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顯示自己的抱負和才能。他年輕時是秀才,但性格不適合官場,壹生仕途大起大落,頗為失意。正是在這種心情下,寫下了《理解學習》這部作品。
文章敘述說,郭子先生(韓愈自稱他在郭子當了十年醫生)教導他的學生:“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努力學習。學問道德好,不怕將來被埋沒。”
話還沒說完,壹個學生質疑說:“老師,妳別騙我們!很長壹段時間,我看妳已經掌握了六藝,每天還是愛不釋手,甚至晚上點燈然後白天學習。結果呢?只是因為觀念不符合掌權者,所以被掌權者排擠,得不到重用,導致生活悲慘。妳自己都有這樣的經歷,還要我們專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