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專業防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綜合防治——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防、抗、救相結合;長期規劃,分步實施,區域防治與重點防治相結合;地質災害防治與其他自然災害防治相結合;地質災害防治應當與流域綜合治理、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地質災害防治應當與城市發展、資源開發和扶貧工程相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原則是規劃、部署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法律依據: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決定

(1)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地質災害防治的各個環節,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 建立健全以地質災害調查評估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為核心,強化全社會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能力,科學規劃,突出重點。

(2)基本原則。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明確地方政府防治地質災害的主體責任,確保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參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運用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管理等多種手段,有效規避災害風險;堅持專群結合、群測群防,充分發揮專業監測機構的作用,依靠廣大基層群眾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誰成因、誰治理,對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明確防災責任單位,切實落實防治責任;堅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同時,協調推進山洪等其他災害防治和生態環境治理。

(3)工作目標。“十二五”期間,完成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災害排查任務,全面摸清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情況;基本完成三峽庫區、汶川、玉樹地震災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對其他隱患點,結合專群積極開展監測預警,及時監測和有效處置災害險情。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基本消除特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使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