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本名柯,字或(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目錄),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主張“仁政”,最早提出“民貴於君”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正統”的人物,被元朝封為“亞聖”。
孟子維護和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性善”的學說,堅持“以人為本”。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是他的地位在宋朝以前並不是很高。自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後,出現了壹場孟子的“提升運動”,孟子的地位逐漸提高。他的理論對宋朝影響很大。宋神宗北部熙寧四年(1071),孟子第壹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壹,後被提升為儒家經典。南宋朱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從元朝到順元年(1330),孟子被封為“亞聖公”,後被稱為“亞聖公”,地位僅次於孔子。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戰國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另壹種理論認為具體時間應從漢、趙、魏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壹天下,即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壹,其主要時間線在東周末期。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和對抗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時期之壹。以三派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頻繁的戰爭
公元前403年,東周國主魏烈王命韓、趙、魏三位諸侯,戰國七雄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初期的140多個諸侯,經過360多年的合並,戰國初期只剩下20多個諸侯。其中西有秦姓,東有齊國,中原有三晉(趙、魏、韓),南有楚國,北有燕國的七國實力最強。史稱“戰國七雄”。各家兼並的戰爭,減少了諸侯的數量,擴大了勝利者的地盤,增加了人口,集中了財富。原本分散在各個諸侯手中,土地和人口的財富卻集中在少數諸侯手中。世界從幾百個小國整合成十幾個大的實體國家,原有的戰略緩沖空間不復存在,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國家之間的戰爭規模和激烈程度急劇上升。如何在相互之間的激烈攻擊競爭中生存下來,而強兵這個富裕的國家,已經成為各國決策者首要考慮的目標。在這個時代的總需求下,壹系列的政治改革及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由此拉開。
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到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共發生了230次戰爭。戰爭爆發,雙方動輒出動數萬至數十萬人。西漢末年,劉向把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整理成壹本書,名為《戰國策》。從此,這個歷史階段被稱為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