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墳、五典、八所、九丘,都是中國先秦時期的古籍。具體成書日期不詳,據說是三皇五帝時期寫的。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古書記載中就出現了三陵五典八行九丘。
“三墳、五典、八類、九山”這句話最早見於《左傳·召公十二年》。楚王稱贊左氏倚項:“好史,能讀三墳五典八類九丘。”
古籍的計量單位:
在甲骨文時代,文字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龜甲和獸骨是用“件”做成的。從周朝、秦朝到漢代,文字多寫在竹簡上,竹簡稱為簡,木簡稱為信。若幹張紙條、紙條用牛皮繩串在壹起,就是壹個“本”。這種牛皮繩叫魏。“書”字是壹個象形文字,很像壹根牛皮繩把竹片和木塊串聯起來。把壹本書放在竹籃裏,裝滿書的籃子叫“部”。
妳在竹簡上寫字,也是在絲織品上寫字。這種書叫帛書。把這種寫好的絲卷成筒狀,用軸拉伸,每壹筒稱為壹個“卷”。明胡應麟曰:“唐以前諸書皆卷軸,蓋此世謂之古軸。”每五卷或十卷書放在壹起,用壹塊布或絹蓋著,這五卷或十卷就叫“書”。“卷帙浩繁”是指書籍數量龐大。
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後,壹本書接著壹本書出現,但其計量單位仍然使用書、部、卷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