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籍註釋錯誤的原因及辨析

古籍註釋錯誤的原因及辨析

“學”與“學”的區別

中學語文課本中,對於《論語》的“時時學”又是怎麽回事呢?經常學習復習不是壹種享受嗎?這是最扭曲的解釋。這句話說明了什麽思想?勸學?想讓大家先學習再學習?壹遍又壹遍的復習同樣的東西?且不說這與“溫故而知新”的思想境界相去甚遠,表現為“讀死書,讀死書”的機械活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這不就是培養書呆子的結果嗎?!這怎麽可能是孔子的本意呢?普通大眾如何體驗幸福?

南先生在《論語》中寫道:老實說,當老師和父母強迫我們學習的時候,情況真的是“邊學邊學”。如果孔子這麽說,我會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了解這個世界了。可見他根本不認同這個解釋。

造成誤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們逐漸把古人用來表達不同形象的“學”和“學”等同起來;其次,朱的解釋強調了壹詞所包含的“重復”的含義,誤導後人認為這裏的“重復”是的原意。

看對“Xi”壹詞的解釋,可以發現,同壹個“鳥類反復試飛”的意象,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會有所偏頗。可以表達“操練,練習”的意思。如果強調需要反復達到的意思,就會衍生出“熟悉、熟練”的意思。因此,要準確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根據古代的語言習慣和當時的語境來理解他的真實意圖。

從古人的語言習慣來看,常用單個詞語來表達形象。“學”和“學”對於古人來說是不同的形象。我們看接近春秋時期的古籍記載,“學”作為動詞的用法都是和身體活動有關的,主要用來表示動作的模仿,如“學禮、學戰、學射、學打”等,表示“操練、演習”的意思。我們來看壹下古漢語中“薛”字的上下文:薛,壹個古漢字,寫為“易,薛”。無論是“麽”還是“薛”,從字形上看,我們有壹個特征沒有變:兩只手和“麽”的成分。究其原因,與《易經》和古代占蔔有關,再與《廣雅》和《說文》的解釋有關。前者說“學習也是知識。”後者說:“學而悟之。”可見,古文字中“學”的含義,顯然是指通過腦力活動從書本中獲取知識或經驗的行為,而絕不等同於我們現代的“學”的概念!

可見孔子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要表達壹種境界的提升,壹種行為的改變,就要強調“學”和“學”的區別!那麽從“學”到“學”的過程,就隱含著壹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從思想到行為的避難所。這才是孔子想表達的真正的思想內核!在那個“理”和“行”這兩個哲學概念還沒有形成的年代,孔子可以用什麽話來表達他對這個道理的理解呢?既要體現“實踐”的意義,又要與所學相關。他除了“學習”還有別的選擇嗎?“飛鳥反復試飛”的意境難道不是他最好的選擇嗎?可見,這裏對“Xi”壹詞最好的解釋就是“實踐與實驗”!

只有學以致用,才能體現學習的價值,在實踐中體驗成就感;“學以致用”是孔子倡導學習的根本和出發點。學習者能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能不快樂嗎?!在實踐中驗證和豐富自己對真理的理解,能不快樂嗎?在實踐中施展才華,實現理想抱負,能不快樂嗎?這才是孔子“樂”的真諦!子曰:“早上聽道,晚上死!”他的哀嘆難道不是他勤奮追求真理的最好佐證嗎?孔子首先是壹個真人,然後成就了“聖人”的名聲——為後人所稱道。所以孔子首先要有常人的情感體驗,有常人的喜怒哀樂。然後隨著思想的逐漸成熟,現實情境的不斷磨礪,自身修養的不斷提高,產生壹些人們可以體驗到的道德情感。

從上下文可以看出,根據心理學分析(古人的心理活動也是如此),孔子的“Xi”壹詞可以有“操練、實驗、實踐”的意思,但絕不會是“復習、復習”這種完全不合邏輯的誤解!

“時間”的含義

四點鐘,四點鐘。本義是“機會、時間、經常”等等,引申的意思還包括機會、機遇等等。有了前面的分析,可以排除“我們聯系了孔子的生平情況。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他大半輩子都處於動蕩和顛沛流離的狀態。他的先進思想沒有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充分重視,理想難以實現。可見他可能更看重在這裏施展抱負的機會!從整個語境考慮,“時間”的解釋是合理的。

幸福的真諦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審視《論語》,第壹中第壹句話“時時學”不是更好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知不滿足不是君子嗎?”相比之下,我們會驚訝地發現,第壹句話“不是要與時俱進嗎?“通過字面意思”學習(知識或技能)並有時間和機會在實踐中運用、驗證和提高,難道不是壹種享受嗎?“它倡導學以致用的理念,蘊含著追求真理、把握真理、檢驗真理、完善真理的理念,體現了‘學以致用’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就感!然後,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難道不是‘傳播真理,獲得認同’的絕佳體現嗎?雖然我們知道古代地廣人稀,民風淳樸,好客,但如果僅僅是因為這類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還需要孔子強調嗎?這個也不太靠譜。這個“朋友”顯然指的是誌同道合的人(不壹定是老熟人)。這樣的人聚在壹起會聊些什麽?當然,他們有共同的興趣——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負!對於壹個思考當時常人難以想象的事情的思想家來說,這樣的朋友顯得無比珍貴。其次,更重要的是,這位遠道而來的朋友來拜訪孔子意味著什麽?那說明了兩層意思:第壹,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傳播到了很遠的地方;其次,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對方的認可,至少得到了對方的重視,這才使得遠方的朋友千裏迢迢來拜訪他!這是壹種被認可和尊重的價值和成就感的體驗,這才是人們興奮和快樂的真正原因!試想,在孔子的現實生活中,即使有這樣的人,也絕對不會很多!那麽,我們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審視第三句話:“人不知道,也不在乎,那不是君子嗎?“我們不難理解這位哲學家所表達的情感。對於壹個清高到頂不冷的哲學家來說,不被別人理解和認可是當時的正常生活。那麽,孔子或者代表追求真理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做呢?這句話與其說是孔子對後人的教導,不如說是孔子自我解惑、自我安慰的自勉警告!因為在中華文明史上,有多少人能達到或接近孔子的思想境界?更何況同壹個時代的人?!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無奈和蒼涼。同時也體會到了壹點孔子的人生態度。當我們學到的道理不僅不被別人接受或認可,甚至招來打擊或諷刺,我們就會憤怒!這時孔子說:“不知道也不在乎,不是君子嗎?“憤怒能改變現實嗎?如果我們拿別人出氣,反其道而行之,可能會把我們引向另壹個極端!這個時候孔子告訴我們要堅守自己的德性,保持君子的風度,這就是孔子“仁”的道德價值的體現!

追求不同的真理領域

“學習的時候,不也壹樣說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知而不滿足,不是君子嗎?”這句話可以作為《論語》開篇的第壹段。它極其簡單,卻有著深刻的含義。它的真正含義壹直被人們割裂和誤解。第壹句“與時俱進,不是嗎?”有機會將所學付諸實踐,難道不是壹件樂事嗎?這句話的大意是“學以致用”!含蓄的意思是追求真理,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應用和完善,在實踐中體現學習的價值,這是壹件幸福的事!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寓意是傳播真理,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認可。這才是讓人開心的!第三句話,“不知道也不在乎就不是君子了嗎?”“別人不理解(妳的想法)也不要生氣”的字面意思,不也是君子應有的氣度嗎?言下之意,如果我們領悟或掌握的道理沒有被別人理解或認同,那是因為這些道理太難或太高深,太崇高,太少。這個時候不要拿別人出氣。《論語》第壹段是壹個完整的有機體,壹開始就告訴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情境中。論述了掌握真理、運用真理、傳播真理三個層次,用最原始的事例闡述了人實現自身價值的不同情感體驗。不經意間也大致闡述了人的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裏不僅指導人們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獲得應有的愉悅情感體驗,也警示我們如何在不被他人理解和認可的情況下,防止自己走向另壹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