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大明日歷》是誰寫的?

《大明日歷》是誰寫的?

漢代以後,中國歷法大發展,魏晉南北朝出現了許多好的歷法,如三國時期楊威寫的《景初歷》。南北朝時期,何承天的《李元嘉》和祖沖之的《大李明》都很有名,尤其是大李明,更具創造性。《大明歷》的歷法制定者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在數學、機械制造、音樂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尤其是數學。但天文歷法也是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壹,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明歷》是他在這方面的代表。

祖沖之在明歷上有很多創造。他以3939為分母,65438+10月的天數是1163213939 = 2920903939天,換算成小數是29.53059天,和現在測得的新月長度非常接近,沒有差別。他認為2009年65438+7個閏月的傳統值有點大,2000年的差異會是1天,所以他建議每391年設定壹個閏周為144個閏月。這個數值的準確性可以驗證如下:如果2009年是65438+7個閏月,那麽每年就是128。1年的長庫為:2920903939×12719 = 36518474841 = 365.2468(天)。

現在測得1回歸年長度為365.2422天,年差0.0046天。於是祖沖之說,200年後會有1天的差距。改為391年144閏,年長為:2920903939×121 = 364.2428(天),僅為實測值的萬分之六,即1年相差52秒。

《大明歷》的另壹個創新是首次引入歲差的概念。祖沖之第壹次在編制歷法時采用了當時的最新成果,使冬季至日在群星中的位置每年西移壹點。雖然感動值小,但影響大。它為我們提供了確定歷史年齡的科學依據,它給人壹種星空在慢慢變化的唯物主義觀點。“天不變,道不變”的說教在大明歷法中沒有市場。

交點月的數值是祖沖之在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得到的。交點月是月亮兩次穿過黃道和黃道交點的時間。黃白相交對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極其重要。只有新月或月亮出現在交點附近時,月食才會發生,所以月亮多久過壹次交點是壹個很重要的概念。祖沖之的結果是7177726377 = 27.21223,非常接近今天的實測值。《大明歷》的進步對於計算日月食具有重要意義。

《大明歷》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歷法之壹,後世的很多歷法在年月長短上都不如它準確。祖沖之死後10年,也就是510年,開始使用了近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