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起源據說源於晉武帝鹹寧五年(279年)的冀中,古已有之。本版10冊,正文70篇,無文字11篇。這本書記錄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王乘、康王、旺姆、王理和王靜的歷史事件。他的書最早見於許慎的《說文解字》,在《漢書·藝文誌》中被稱為周樹。謝勇在《講學序》中說:“《周樹》是壹部通稱的書,又叫《尚書》《夏樹》。”由於《尚書》中有周樹,將《韓誌》中記載的71個周樹改名為《逸周書》更為方便。今天的《逸周書傳》結尾是有序的,列了70個書名,加上序言本身,正好是71的數目。蔡邕《明堂月令論》說“周樹七十,月令五十三”,此版尚在五十三。
易,本名。先秦典籍《左傳》和《國語》多次引用周樹,並對人物進行了考辨,今載於史書。墨子、戰國策也叫,與易同音。《左傳》引自《易》、《周誌》或《蜀》。
《漢書·藝文誌》及書:《七十壹周樹·周史記》由此可見,周樹應該是它的本名。自漢代以來,大學者如司馬遷、鄭玄、馬融、蔡邕、杜預、郭璞等都被稱為“周樹”。
最早被稱為《逸周書》的是東漢的許慎,見於他的《說文解字》。如郭璞在《山海經》中引用的“源”、“秀”、“融”、“立”、“桑”、“人”、“羽”等詞,在《爾雅》中引用的是和伊。在郭璞眼裏,“周樹”是名字,“伊周樹”是另壹個名字。這也大體反映了歷史的真相。
自清代以來,《四Ku全書》壹直以《易周樹》為題進行編纂。即使書名確定了。
《逸周書》又稱冀中周樹。《新唐淑怡文誌》載《冀中周書》十卷。《宋史·藝文誌》載《冀中周樹》十卷,系晉太康在冀中所獲。空雨指出。“因為‘周樹’這個真名也是從冀中得來的,所以取名‘冀中’。
還要註意《逸周書》和《尚書》的關系。《尚書》按時代可分為三部分:夏樹、尚書和周樹。所以《左傳》和《國語》中引用的“周樹日……”,在《尚書》中是在周樹。《逸周書》原名周樹,共七十壹篇。為了不被混淆,有人稱之為“七十壹周樹”,以區別於《尚書》中的周樹。
西漢劉向曰:“周谷誓令,蓋孔子文章百余篇。”據認為,古文《尚書》中刪去了《周樹》七十壹篇。這也是七十壹條被稱為“易”的原因。孔子修訂六經時,儒家認為《七十壹周樹》是仲尼刪《尚書》。其地位自然無法與《尚書》相比。
但就其內容而言,歷代史記將該書歸為“雜史”還是恰當的。
《逸周書》七十篇,序壹篇,分十卷,現存五十九篇。就其內容而言,涉及禮儀、軍事政策、歷史事件、訓詁、法令、說教。他的書主要以“史”為主,確實是“雜”的,後人歸入“雜史”是有道理的。劉向的書名是《周舟誓令》,《韓曙文藝誌》是《石舟紀》,大體反映了該書的性質。
劉向雖有“孔子文章百余篇”之說,但《逸周書》成書時間並無定論。有戰國的人,有戰國的前輩,有秦漢的人,甚至有魏晉的人。
曾氏家在《易訓校釋》序中說:“此書雖未必出自文學家、武人、周、趙之手,但亦不可能為戰國秦漢之人所偽裝。是誰呀?莊生有言:聖人之法,以參為考,以錄為決。壹二三四也。石舟初,姬子陳醜和周官被分成幾個部分,大致類似於這本書:他們的壹個證明也。正如《尹柯篇》中所描述的,那些沒有看到它的人不能;《傷逝》、《杜毅》、《黃門》、《瑞傅亮》類似於《尚書》,是偽古文所不及的。稱《語錄》為書者,茍、郎暉、姜維,皆在孔子面前:其三證也。”
朱有增的觀點很明確,但書是戰國以前的人寫的。周樹又從紀念館出來了,它的落成應該是在紀念館之前。魏安蟹王和魏襄王說了兩件事。冀中出土的竹書編年史上有“今王將亡二十年”的字樣,已知其葬於周赧王的時間應不早於二十年,故冀中應為魏襄王葬地。
《史記·蘇秦列傳》曰:“蘇秦囿於室,其書有失偏頗...於是他拿來周樹和殷夫,讀了起來。”蘇秦看過周樹,讓周先旺寫在周先旺之前。獻王郎位於公元前368年,在位48年。
《逸周書》中的封號大多標明了文字、武功、周公、成王、穆王的時事,最新的是晉君,“晉平大臣有幸在周與晉君相見”。金平卒於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這只是書中的文字所反映的時代。
春秋末期,周景王和周王靜二世時。在景王時代,越王室還是有壹定地位的,景王也是有所建樹的。據《國語周瑜》記載,景王二十壹年“賺大錢”,二十三年“不出手”。“景王崩,皇族亂”。在逃入周期間,周王室只能茍延殘喘。《周樹序》說,“王華雖輕松,天命永恒,四夷八夷,尊王政,寫《胥黨》。”《周樹序》末有“周導大有準備”之說。可見此序不可用於王衰時尊王,可作為周景王時期。這本書應該是王石在北京完成的。這與仲尼對《尚書》的刪減也是壹致的。
《逸周書》日,前人常用“謝”字,如“杜荀傑第壹”、“明荀傑第二”。遊助曾雲:“某某之解乎?”這是孔超想要的。所以朱有增的校本根本不用“解”這個詞。
《易》最早的註釋是金註釋。現存59篇中,有孔42篇,無註17篇。因為是“刪《尚書》,所以《尚書》被列為儒家經典,《逸周書》自然被忽略了。
與此同時,只有南宋時期的王應麟(1223-1296)有壹卷《周蜀王補註》。直到清代,人們才開始認真研究它。陸有《紀祖卡學證補遺》十卷,王念孫有《逸周書》雜誌四卷,陳有《逸周書補》二十二卷,俞樾有《論衡》壹卷,朱幼曾《逸周書訓校釋》十卷,都是集大成之作。民國時期,著有《周樹侯案》三卷,著有《周樹副刊》四卷。這些作品大多有思想,有獨到之處,可惜壹般人很難看到。
郭沫若、顧頡剛、李學勤等部分學者對個別章節進行了研究,整本書的校勘工作直到90年代才由西北大學的黃懷信完成。黃懷信先生先後出版了《益州書源流考》(1992)、《益州書集註》(與他人合作,1995)、《益州書補註譯》(1996)。這填補了當代《逸周書》研究的空白,為其普及奠定了基礎。黃懷信對《逸周書》的全面研究,對後世貢獻良多。
此次全譯本以朱幼增《訓校釋》為底本,節省了大量校對用詞;也主要參考了黃懷信的校註翻譯,采納了黃的許多意見。書中的“朱的雲”和“黃的雲”就像兩個肩膀。踩在這兩個肩膀上,就不會“後來居上”。
全譯本中註有“也”的地方,參照舊註以示區別。因為是通用的,所以註釋要簡潔,對照譯文能理解的就不單獨註釋了,考證也不會繁瑣。涉及到需要討論的問題,作者還有另壹本書《讀書筆記》若幹,不要在筆記中浪費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