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以“我”為敘述者,用“我”來表達祥林嫂與魯鎮、魯鎮與祥林嫂之間復雜關系的故事。《祝福》裏,魯鎮人看祥林嫂,我看祥林嫂,我覺得被看和被看之間有壹種復雜的關系。在這背後,有壹個隱含的作者在看祥林嫂的苦難,看客人的殘忍與麻木,看“我”與故鄉的分離與對祥林嫂的同情,看“我”的軟弱與逃避。小說的結尾,“我”在祝福的氛圍中變得“慵懶安逸”,表現了“我”對社會醜惡的頹廢態度,放任自流。知識分子不再是啟蒙運動中的“導師”和“舵手”,而是被置於被審視和批判的位置,這使得作品具有了壹種特別深刻的意義——知識分子不應該自暴自棄,而應該振作起來,變得火熱起來,大放異彩。魯迅先生對知識分子的批評和忠告是受托的。
以“我”(第壹人稱)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無疑增加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同時,只有良知未完全泯滅的“我”才能回憶和講述祥林嫂的壹生,相比之下,小說中的其他人對祥林嫂都無動於衷。然而,即使是小說中最值得同情的人,最後也變得麻木了,從而引爆了祥林嫂死亡的悲劇。
壹“特點:
1,思想進步,表現在魯四爺的話裏,恨魯四爺。
2.同情心,表現在擔心祥林嫂有什麽不好,得知她死訊時的恐慌。
3、軟弱、退縮、圓滑、世故。我們可以在回答“我”時的不確定和搖擺不定中看到壹個知識分子的軟弱和退縮。
作品簡介:
《祝福》是魯迅的代表作之壹,是魯迅第二部小說集《流浪》中的第壹部。寫於2月7日1924。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曾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但殘酷的現實很快讓他失望。他看到,帝國政權雖然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階級軍閥官僚的壓迫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被徹底摧毀。中國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和封建禮教仍然是人們精神上的枷鎖。因此,他在《祝福》這部作品中,深刻地展現了這壹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
關於作者:
魯迅(1881 ~ 1936)原名周章壽、周樹人。玉山、玉亭、育才、陳冰這些詞。除了魯迅,還有鄧江、唐毅、鄧當世、焦姣等筆名。中國是近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魯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65438+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長坊口。出生於河南省汝南縣,小時候享受少爺的生活,家境逐漸沒落,壹貧如洗。青年時代受到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魯迅把他的名字從周章壽改成了周樹人。1902去日本學醫,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但是因為壹部電影,我知道單靠醫生是拯救不了人類的,從此從事文藝工作,希望能改變民族精神。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1918 38歲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此之前,他是壹名醫學院學生,因為戰爭而成為壹名行為作家。魯迅壹生都是壹個“愛書人”。1927與許廣平女士結婚,生下壹男,名為周海嬰。1936 10 6月19在上海病逝。其作品被收入《魯迅全集》、《他的作品》、《魯迅書信集》,各種由魯迅編輯修訂的古籍被重印。1981年,《魯迅全集》(十六卷* *)出版。2005年,《魯迅全集》(十八卷* *)出版。從發表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65438+2008年5月)開始,就以“魯迅”為筆名。作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代表作品有:小說集《吶喊》、《流浪》、《新故事》等。、散文集《晨花夕拾》(原名《起死回生》)、散文詩集《野草》、《隨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南北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