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稅制改革的具體方案是什麽?

中國稅制改革的具體方案是什麽?

財政部解讀稅制改革和生產性增值稅退出歷史舞臺

從2009年6月5438+10月1,我國全面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這意味著24年後的生產型增值稅即將退出歷史舞臺,消費型增值稅將主導稅收重心,將更加完善,必將在經濟貢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然而,生產性增值稅對中國稅收的貢獻不會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1994年,增值稅被確定為流轉稅的主體稅種後,當年國內增值稅收入達到2308.34億元,此後壹直穩坐第壹大稅種。此後每年都有新的飛躍。2007年國內增值稅達到1547023萬元。

類型選擇的背景

增值稅來源於解決生產專業化過程中的重復征稅問題。正因為如此,增值稅制度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推行。目前,已有近140個國家和地區開征了這壹稅種。根據外購固定資產抵扣稅款方式的不同,增值稅分為生產型、收入型和消費型三種。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在今天的國際慣例中,采用消費型增值稅的國家占主導地位,而采用收入型增值稅的國家很少,采用生產型增值稅的國家更是有限。

1984年,我國推出增值稅,試行時選擇了生產型增值稅。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增值稅是由原來的產品稅改過來的,產品稅的基本特點是價格稅和稅率的巨大差異。為了繼續增值稅改革,我們必須確保企業的稅收負擔不會因為改革而增加或增加過快。這就要求在保持或基本保持原有稅負的前提下,改革傳統的以產品稅為中心的流轉稅制度,即壹方面增值稅改革要平穩進行,另壹方面財政收入不能波動過大。後壹點對當時的中國意義重大。

當時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從農村向城市轉移。作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稅制改革直接關系到經濟的穩定和改革的順利進行。改革是全方位的經濟利益調整,支持改革的成本很大程度上由中央政府承擔。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防止改革造成財政收入的過度下降,采用生產型增值稅是比較現實的選擇。雖然與標準的消費型增值稅相比,生產型增值稅在重復征稅方面還不完全,但與傳統的流轉稅相比是壹大進步。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史耀斌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1994增值稅制度改革期間,並不是沒有意識到生產型增值稅的弊端,而是當時我國經濟處於投資和消費雙擴張狀態,消費型增值稅對投資有刺激作用,與當時實行的緊縮政策不符。采用生產性增值稅可以抑制投資需求,有助於抑制投資擴張。為了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1994稅制改革時沒有改變增值稅制度類型,確定了增值稅在流轉稅中的主體地位,增值稅在組織財政收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增值稅作為基本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

事實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壹條重要經驗就是實行漸進式改革,使改革的力度和發展的速度都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改革追求的是理想化的目標,但最終制定政策、選擇方案時,離理想化的目標總有壹定差距。與理想化的目標相比,最終決策選擇的方案往往是次優的,這是基於實事求是的現實選擇。如果每壹個選擇都能做到次優,那就是最優結果。

增值稅轉型試點之旅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發展,生產型增值稅產生的問題逐漸凸顯,國內外壹些學者主張理想的增值稅制度應該是消費型增值稅。無論從規範增值稅制度,適應全球經濟壹體化,還是促進國內企業設備投資和技術升級,增值稅轉型都勢在必行。

2003年,“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設備投資納入增值稅抵扣範圍”首次寫入黨的文件。至此,增值稅轉型改革開始。自2004年7月1日起,在東北地區實施增值稅轉型試點。

這項工作既是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舉措,也是為今後在全國推行增值稅改革積累經驗。

在東北地區增值稅轉型試點期間,國家出臺了《關於擴大東北地區增值稅抵扣範圍若幹問題的規定》、《2004年擴大東北地區增值稅抵扣範圍暫行辦法》、《2005年關於擴大東北地區增值稅抵扣範圍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多個指導性文件,規定在保持增值稅稅率不變的情況下,新購進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所含的進項稅可以在東北地區某些行業範圍內抵扣。

轉型試點雖然不是完全的消費型增值稅,但也對企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沈陽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是沈陽第壹家申請退稅的企業。當時公司經理激動地說,公司要加大投入,把錢用在刀刃上,提高產品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東北稅改也向外界傳遞了重要的投資機會。上海某電力設備制造企業負責人表示,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相當於給企業購買機器設備補貼17%,將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下降。他們已經把目標定在了在沈陽投資建廠。

2007年5月,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國家將試點範圍擴大到中部六省26個老工業基地城市的電力工業、采掘業等八大行業。截至2007年底,東北、中部轉型試點地區新增設備進項稅額合計244億元,累計欠退企業增值稅6543.8+086億元。

今年7月和8月,內蒙古東部5個市(盟)和汶川地震重災區相繼被納入增值稅改革試點範圍。

增值稅轉型客觀上降低了企業投資成本,有利於企業購置機器設備和進行技術更新改造。但企業的投資也受到現有資金規模、市場前景、企業發展規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轉型的實際效果並沒有預估的那麽高。從試點情況看,轉型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構建財政增收長效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稅收優惠到公平稅收

事實上,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試點肩負著支持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以及探索完善增值稅制度的雙重任務。最終目標是探索建立規範的消費導向型增值稅制度,將稅收優惠政策轉化為制度安排,從根本上體現中性原則,避免稅收對經濟運行的過度扭曲,真正實現納稅人稅負公平。

6月165438+10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十項措施,其中“在全國各地區、各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億元”備受關註。

目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壹些國家甚至出現了經濟衰退的跡象,金融危機正在對實體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在這種形勢下及時推出的這壹重大減稅政策,對於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增值稅轉型是我國稅制改革過程中的壹項重要舉措。改革的成效將直接影響國家宏觀經濟的運行和各級財政部門可支配的財力。它不僅是壹個完善制度的過程,也是壹個國家運用稅收手段調控技術的過程。(中國稅務咨詢網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