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某壹位置由海到陸或由陸到海的變化稱為海陸變化。陸海變化可分為局部(小面積、小尺度)、區域性(大面積、大尺度)和全球性(大面積、大尺度)陸海變化。
傳統地質學首先發現了地球表面的垂直運動。證據是高山上發現了海洋沈積巖,還有海洋特有的貝類化石。這說明在過去的地質年代,壹些大陸地區的地殼曾經是海洋。
地質學上有所謂的海進海退,說明當地地殼有起伏。然而,傳統地質學否認地球表面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水平運動。
陸地和海洋變化的階段:
在地球漫長的歲月中,陸地和海洋不斷變化,經歷著“長期融合,長期分離”的歷史過程。加拿大科學家威爾遜首先註意到海洋開合的不同發展趨勢。
大洋盆地的演化過程可分為6個階段:萌芽-嬰兒期-成熟期-收縮期-末期-大陸碰撞造山,稱為威爾遜旋回。其中,前三個階段表示海洋的開啟和形成,後三個階段表示海洋的收縮和閉合。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海陸變遷
新華網-從華南大陸到南海:在海陸變遷“經典區”探索科學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