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後,雖然發明了紙,但是漢字的書寫方法卻源遠流長,豎著寫仍然很普遍。是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出現,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還是豎著的。
清末,壹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方文化,主張漢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敦促他們改變傳統的書寫方法,使用從左到右的“橫”字排列。
1909年,國內出現了壹本“橫”字排版的書,是主張拼音改革的劉所著《音標》壹書。
1955 65438+10月1,壹元初,萬象更新。剛收到《光明日報》的老訂閱者驚訝地發現,自己熟悉的報紙變了,昨天上下垂直排列的文字,今天居然橫著看了。現在,看報紙的狀態完全變了。以前是壹邊從上到下看報紙壹邊點頭,現在好了。這種從左到右的排版方式,看報紙的時候讓人搖頭。
同壹天,《光明日報》發表了壹篇題為《為本報橫向告訴讀者》的文章:“我們認為,近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法,應當隨著近代文化及其需要的發展而變化,應當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而變化。漢字的橫寫是壹種發展趨勢。”
郭沫若、胡愈之等著名學者也很快撰文指出了漢字橫排的科學性。人的眼睛是水平的,視線水平比垂直寬。看書時眼睛和頭部轉動少,自然省力,不容易累。也方便書寫各種數學、邏輯、文化公式和外文地名,還能提高紙張的利用率。
於是編輯們壹起商量怎麽辦,大家都很熱情,但就是無從下手。這時候於友建議不妨照著國外報紙改。他學過俄語。當時光明日報的地位很像前蘇聯的《消息報》。於是大家把最近的《消息報》全部找來,仔細研究了它的文字排版形式,然後推出了《光明日報》,這是中國第壹份有文字改版的報紙。
此時,距離陳嘉庚先生提出“漢字橫寫”的主張已經過去了四年多,也就是在1950年6月的政協壹屆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正式向大會提出,漢字書寫要統壹從左到右橫寫。
光明日報率先實踐後,到6月1955 11、17中央級報紙已改為橫版。1956 65438+10月1,人民日報也被改成橫版,至此,全國響應。
字改革的內容之壹。它包括兩層含義:節省筆畫和減少漢字數量。前者是指把筆畫復雜的字改成筆畫少的字;後者是指壹個字可能有幾種寫法,包括正字、俗字、異體字等。簡化後確定壹個為正字法,其余取消。簡化字叫簡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簡化字,也就是說,漢字和簡化字的簡化是從中國的殷商時期開始的。此後幾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漢字的簡化,並產生了相應的簡化字。比如,從六國文字到秦統壹後的小篆文字,秦始皇下令的“文字同體”可以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漢字官方簡化。對於六國文字來說,小篆就是規範字和簡化字的意思。以後每壹次書法風格的變化,從篆書到隸書,從隸書到楷書,都是對漢字的簡化。楷書定型後,還有識別楷書正字、俗字、錯字的工作。現代漢字簡化始於20世紀初,錢、陸棣、等人做了大量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於1956出版了《漢字簡化方案》。從65438年到0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輯出版了《簡化字提要》。1986年,國家語委重新公布了《簡化字匯總》,同時廢止了1977年公布的《第二版簡化字方案(草案)》。簡化字匯總中所列的簡化字,都是通俗漢字的規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