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富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宮中還是有壹些人很卑微,活著就是為了服侍別人,就像宮女和太監壹樣。他們是這座宏偉宮殿中最小但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恰恰是在任何時代都似乎被鄙視的宦官群體。
宦官之初,宦官最初不叫宦官,叫太監。但是從開始到現在,無論是宦官還是太監,都是壹個為地位高的人服務的群體。
這個群體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出現了,《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根據今天已經發掘出來的史料,壹般認為宦官自夏商時期就出現在宮廷中,伴隨和服務於統治者。
當初太監也不全是閹人伺候的。在秦朝,宦官可以擔任被閹割過的罪犯,壹些地位卑微的人也可以擔任宦官。直到東漢才規定只有被閹割過的人才可以當太監。
這個群體第壹次被稱為宦官,還是在唐高宗,因為政府機構的變動,宦官被當作宦官使用,監督較少。因此,宦官有其別稱——太監。到了明朝,宦官的權力更大了,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宦官。
有意思的是,今天大家開玩笑的太監這個詞,在當時是對這個群體的尊稱。
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經常在壹些古裝宮廷電視劇中看到皇帝身邊有壹個值得信任的太監。他們幫助皇帝傳達政府命令,照顧皇帝的飲食起居,與皇帝特別親近。
而他們的地位和權力,總是圍繞著皇權上下浮動。
秦漢時期,宦官已經成為皇帝遏制外戚的好幫手。此時,這個群體中仍有壹些地位低下、為生存而掙紮的宦官,但也有壹些宦官如趙高壹樣當上了宰相。總的來說,在秦朝,宦官制度並不完備。
隋唐時期,為了加強專制中央集權,宦官可以擔任壹些官職。唐代宦官已經可以做到三等,而四五等的宦官有1000多人。安史之亂後,壹些宦官甚至對軍權虎視眈眈。
宋朝時期,國家動蕩,士人在社會上很受重視。所以在宋朝的時候,宦官並沒有太大的權利。
要說中國歷史上,宦官們過的最美好的時光,那非明朝莫屬。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自己的專制權力,廢除了宰相,又因為政務繁忙,設立內閣加強行政效率,再以監督大典的宦官來約束內閣,相當於給了宦官集團很大的權利。更何況東廠是明朝建立的,是特務統治的。在宦官權力越來越大的同時,明朝的政治也越來越黑暗。
然後清朝吸取了前代的教訓,宦官專制的現象減少了。隨著清朝的崩潰和民國的建立,朝代的皇帝不復存在,宮刑不復存在,宦官群體最終消失。
宦官這壹與皇權密切相關的群體,最初是應古代統治者的要求而出現的。
從壹開始為統治者服務,到後來幫助統治者控制外戚,再到後來擔任壹些大官。古代統治者總是利用宦官來達到自己需要達到的壹些目的,鞏固自己的專制統治。這也是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必然。
除了社會框架下的政治需要,宦官與統治者天然的距離優勢也成為部分宦官能夠取得統治者信任並從中獲得權力的壹大原因。而壹些已經獲得權力的宦官中的野心家,會利用自己獲得的壹些權力去獲得更多的權力。所以才會聽到那麽多太監亂政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太監,但是有名字的太監不多。後世所知的宦官,大多是因為專權等不良事件。比如秦朝的趙高,明朝的魏忠賢,這些人至今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壹旦被提及,他們往往會受到批評。但歷史上也有壹些做出巨大貢獻的宦官,比如東漢改進造紙的蔡倫,明朝下西洋的鄭和。他們也是太監。
宦官是中國歷史上壹個非常特殊的群體,每壹個宦官個體必然和普通人壹樣有好有壞。宦官,這個群體壹直為統治者服務,並根據統治者的需要而變化。與這個群體相對應的宦官制度也在隨著朝代的更替而變化。
但無論他們怎麽做,當幾千年的專制王朝制度已死,宦官這個與皇權息息相關的群體也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