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弧菌包括兩種生物型,即經典生物型和埃爾托生物型。此前,由經典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疾病稱為霍亂,由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疾病稱為副霍亂。但從1962開始,這兩種生物型引起的疾病在國際上被統稱為霍亂。鑒於我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987年5月生效)已采用國際統壹名稱“霍亂”,本手冊所稱霍亂既包括經典霍亂(即真霍亂),也包括埃爾托霍亂(即副霍亂)。
印度恒河三角洲自古以來就是霍亂(古典型)的流行區。19世紀初,由於貿易、航海、朝聖、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帝國主義的入侵,國際交通日益發達,霍亂開始從印度傳播。從1817到1923的百年間,* * *發生了壹次世界性的疫情,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1820引入中國。壹百多年來,每次世界範圍內的疫情,中國都會受到攻擊,導致近百起疫情,數千人喪生。
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我們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國境衛生檢疫,大力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積極采取各種預防措施,使古典霍亂在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
霍亂弧菌埃爾托於1905年在埃及西本半島埃爾托檢疫站首次分離到。因為是溶血性的,所以當時命名為埃爾托弧菌,以區別於不溶血性的霍亂弧菌。1937 ~ 1960期間,印尼蘇拉威西島部分地區發生由弧菌引起的霍亂樣腹部。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我們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國境衛生檢疫,大力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積極采取各種預防措施,使古典霍亂在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
霍亂弧菌埃爾托最早於1905年在西奈半島埃爾托檢疫站分離到。因為是溶血性的,所以當時命名為埃爾托弧菌,以區別於不溶血性的霍亂弧菌。1937 ~ 1960期間,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部分地區發生由該弧菌引起的霍亂樣腹瀉。由於病例少,地區有限,人們對其重視不夠,為與霍亂相區別,稱之為“副霍亂”。自1961開始,這種副霍亂首先在印度尼西亞傳播,隨後傳播到周邊國家和地區。1961 ~ 1962,幾乎侵犯了所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1963 ~ 1969傳播到亞洲大陸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它傳播到西亞、非洲和歐洲,也傳播到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壹些國家和地區。迄今為止,該病已在五大洲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或傳播,已成為世界範圍內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每年有三四十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數以萬計的病例,其中亞洲和非洲最為嚴重。特別是在第三世界壹些經濟不發達、衛生條件差的國家或地區,經常發生疫情和暴發,危害很大。
1961年夏,該病傳入中國。為了與新中國已經滅絕多年的經典霍亂相區別,中國還使用了副霍亂弧菌的名稱。
由於這種副傷寒霍亂(Eirto型)的臨床表現和流行特征與霍亂(經典型)基本相同,第15屆世界衛生大會於5月決定將副傷寒霍亂列入《國際衛生條例》中的檢疫傳染病“霍亂”,1962,按霍亂處理。從此,國際上不再使用“paracholera”這個名字。這種由埃爾托弧菌引起的疫情也被稱為第七世界霍亂疫情。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霍亂基本都是Eirto型。典型的霍亂只在孟加拉國和印度偶爾發生。
經典型和Eirto型霍亂弧菌均為短而略彎曲的弧菌,革蘭氏染色陰性,可在霍亂01群血清中凝集,可分為小川奈那、稻葉和彥島三種血清型。
這兩種生物型可通過霍亂ⅳ組噬菌體裂解試驗、多粘菌素B敏感性試驗和雞血凝試驗的方法加以區分。Eirto型比古典型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更強,在壹些自然因素適宜的地區可以長期生存,所以更難清除,容易形成局域性。
根據近二十年的防治實踐和研究發現,霍亂弧菌Eirto可分為流行株(敏感株)和非流行株(耐藥株)兩類。這兩個菌株在致病性、生物學特性和由其引起的疾病流行特征上有明顯的不同。壹般來說,前者致病性強,可引起流行、暴發或分布,往往是流行期從患者、攜帶者和汙染水源中分離出的優勢菌株;後者不致病或僅引起散發病例,多從老疫區和部分非疫區的天然水源中分離出來。噬菌體生物型法可用於實驗室鑒定這兩種菌株。
霍亂是壹種急性腸道傳染病。霍亂弧菌經胃到達小腸後,粘附在小腸粘膜表面,在腸腔的堿性環境中迅速繁殖,產生外毒素(腸毒素)。腸毒素作用於小腸黏膜,引起腸液大量分泌。因此,重癥霍亂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嚴重腹瀉、嘔吐、脫水、循環衰竭和酸中毒。如果搶救不及時或不當,嚴重者可在發病後幾小時至十幾小時內死亡。臨床上根據脫水和循環衰竭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
霍亂的診斷應從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和病原學檢查三方面綜合判斷。但由於腹瀉的病因復雜,尤其是霍亂病例的癥狀和體征不典型,不易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相鑒別,因此病原學檢查往往是主要依據。
治療中、重度病例的主要措施是及時、充分補充丟失的水和電解質,糾正脫水和酸中毒,防治急性腎功能衰竭和低鉀綜合征。壹般來說,口服含電解質的葡萄糖溶液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使用抗菌藥物對減少腹瀉量、縮短排菌期、降低病後帶菌率有壹定作用。
“霍亂”在中醫中早有記載,但與現代醫學中的霍亂並不相同。中醫對霍亂樣嘔吐腹瀉的辨證治療方法值得總結和研究。
霍亂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攜帶者和輕癥患者遠遠多於典型(中、重度)患者。這在霍亂(Eirto型)中更隱蔽,更難控制和消滅。這也可能是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的埃爾托霍亂疫情沒有得到控制的重要原因之壹。人們通常容易感染霍亂。病後免疫力比較穩定,再感染的可能性很小。預防該病,但目前使用的疫苗效果並不理想,更有效的腸道免疫制劑目前正在研究中。
這種疾病的流行地區與沿海地區不同,在內陸地區也可發生。流行高峰常見於7月~ 10。農民、漁民、船民、沿河居民疾病較多。有兩種基本的流行形式:爆發和傳播。通過交通工具(海、陸、空),常可通過患者、帶菌者和受汙染的食物造成長距離傳播。雖然自然因素是影響本病流行過程的重要條件,但社會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
鑒於我國各地經濟文獻發展不平衡,農村公共衛生設施亟待改善,以及國際交流和人口流行日益增多,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大力加強預防工作,堅決控制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和多年的防治經驗,該病的關鍵措施是:
(壹)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制定細則,加快水務改革,特別是在壹些重點地區,逐步實現自來水化,保證人民喝上安全衛生的水;
(二)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管理好食品衛生;
(三)結合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提高全民衛生防病知識水平;
(四)做好腹瀉門診和監測工作,早期發現病人和帶菌者;
(五)本著“早、小、嚴、實”的原則,嚴肅處理疫點和疫區。此外,其他相關措施,如糞便管理、衛生檢疫等。,應結合各地具體情況進壹步實施,逐步消除疾病在當地發生和傳播的各種因素。這樣,霍亂不僅可以預防和控制,而且最終可以消滅。
完整版請看這裏:/sljk /sljk/crb/huolua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