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壹本書的制造過程是怎樣的?

壹本書的制造過程是怎樣的?

1.紙板的使用?

專門為精裝書、畫冊生產的封書紙板,要選擇保存半年以上的。這種紙板的收縮率很小,可以減少制作書籍封套時變形的可能性。切紙刀切割時,先在成品尺寸每邊加2mm余量,剪完毛樣後,將切割斜邊加工成光邊,消除單刀切割造成的斜邊,減少磨邊後起泡和磨邊歪斜。板子的尺寸是書芯的長度加6mm,寬度是書芯的寬度減2mm。?

2.中徑紙的使用?

壹般選用80 ~ 240 g/m2的紙張。如果紙張縱向裁切,取中徑紙的長度,可以防止收縮後書背不平整。中徑紙等於書皮紙的長度,寬度為書背經圓脊後的弧長(方形背書為書背寬度加2倍紙板厚度)。?

3.輔助材料的使用?

(1)塞布先用澱粉上漿。貼塞布時,位置要正確,不能歪斜;塞布的棱角要露在書芯上下兩端的切口外面,並與切口平行;貼直,貼牢,兩邊邊距壹致。它的長度比書背的寬度長1mm。?

(2)紗布采用紙漿紗布。它的長度比書芯短22 ~ 26毫米。寬度比書芯厚度大40毫米。?

(3)背紙壹般采用100 ~ 120 g/m2的膠版紙,使縱向線條順著背面的上下,便於分割。?

(4)書芯帶用寬度為5 ~ 8 mm的絲綢制成,以書芯的對角線長度為絲帶長度,壹般貼在書背15 mm處..?

4.密封織物的使用?

客戶要求的漆紙布尺寸為:長度為紙板加30mm,寬度為紙板寬度的兩倍加中徑紙寬度加44mm(包邊尺寸為15mm)。材料準備好後要先燙金再制殼,防止制殼後因刷膠導致紙板不平整,造成燙金不充分,野金,光亮。?

書芯加工的控制?

各種書芯的結構不同,造型方法和步驟也不完全壹樣,但基本的處理,如刷膠、貼紗布、貼塞布、貼紙等,基本都是壹樣的。前幾道工序後,進入展平工序。?

1.變平?

由於壓書芯,可以減輕應力,收針,書背平整成直角,壓書芯根部,壓住折疊品書芯的碎邊,防止書完成後出現臺階。並且此時會對每本書進行檢查,多崗少崗,在書背上做檢查責任標記,確保書芯沒有錯崗。壓書時,鎖好的書芯會磕碰、平放、放直,壓力適當,使書芯的松緊度壹致,即保證書的背面厚度壹致,防止出現縮、壓、卷的現象。?

2.第壹次刷膠?

書芯捆好以後,在書背上每隔壹段距離塗上壹層薄的膠粘材料,形成壹層柔性薄膜,使書芯基本定型,不至於在下壹道工序中錯位,第壹道膠就完成了。?

3.剪書?

三面切要求書是方的,切割誤差小。?

4.四舍五入?

精裝書書背的標準圓弧應該以書芯厚度為準,書背圓弧的圓心角約為130,但書芯越厚,其圓勢越小,書芯越薄,其圓勢越大。為了統壹加工書芯的圓弧尺寸,每本書都要經過倒圓後與專制模具圓弧進行比較,以保證弧長與下壹道工序的漂移壹致。用手刮圈的時候,可以用蒸汽熨鬥,把書背疊起來,上面墊壹條毛巾,用蒸汽來回熨幾遍,讓書背上的膠變軟,然後用木錘用手刮圈。這種方法可以防止塗布紙插頁因潮濕而起皺或粘邊,提高裝訂質量。?

最後,按質量要求完成色帶粘接和“三粘接”工作。?

如何控制書籍封套的制作?

做書皮時,先調整好蒙版框的尺寸,在上規上標出書背的寬度,保證書背居中。在放入紙板時,紙板要向左右兩邊傾斜,以克服切割紙板時的誤差,保證每本書的信封在完成後大小壹致。書皮按質量要求完成後,四邊用竹條刮緊,防止邊松邊空。然後將兩個書封的封口成對疊放,在中間縫處墊上與書封厚度相同的紙板,使封面的中徑邊壓下。每疊剛完成的書,在壓力的控制下壓實壹次,然後把封面分開,把墊子拿走,往壹個方向疊平,再在上面壓上重物,防止翹曲。封書前,封好的書要立在陰涼處自然晾幹。在雨季,制殼膠要加防腐劑,防止陰幹自然發黴。?

書封過程的控制?

封書時,先在封書殼的內槽上塗膠,然後按書芯和封書殼的反面試著蓋殼,使頭、腳、前口三面的浮口相等。用壓槽機壓槽後,傳給掃襯機掃襯,先壓襯再掃襯,可以防止吸潮性強的環襯紙吐出來。?

接下來,提起上面的書封,用7寸的羊毛刷蘸上適量的漿糊,從環襯中間向四周均勻塗刷。然後將書的前口錯開疊放,壓平,排除襯頁和書封之間殘留的空氣,使它們粘合得更牢固、均勻。如果是銅版紙環襯,兩頁之間要放壹個用薄膜覆蓋的廢封面,薄膜面朝書芯,有助於吸收水分,防止水分進入環襯使書頁起皺。此外,還要求裝套人員在環襯上貼上人工編號,防止書芯倒扣。試蓋外殼後,書要檢查三個浮口是否壹致,書背和書脊是否平整。內襯清掃器靠近邊緣時應提起刷子,防止野膠和切口粘連。?

從書籍的產生和發展中我們知道,書籍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便於攜帶、經久耐用的材料,便於文字和圖片的記錄和復制。通過技術方法的不斷改進,信息得以流通和保存,具有宣布、闡述、儲存和傳播思想和文化的功能。

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誌之壹。在20世紀,書籍已經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壹。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除了書籍、報紙和期刊,其他工具也逐漸出現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交流工具或手段無法替代的。目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推動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傳播工具。

中國最早的書,出現在商朝,是用竹子和木頭制成的。竹子和木頭很常見,也很容易得到。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狹長的片,用毛筆在上面寫字。用竹子切開的片稱為“竹簡”,用木頭切開的片稱為“木簡”,統稱為“簡牘”。簡壹般只寫壹行,寫錯了就用刀刮下來重寫。所以,在古代,她把刪掉的文章叫做“刪”,壹直沿用至今。書籍的版式有大有小,古簡有長有短,最長的有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寫壹本書需要很多簡,把這些簡書串聯起來就成了“書”。麻繩多用於編書,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也有使用。古書中提到的“邊巍三絕”指的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看易經,劍變的青春痘都磨破三次了。根據簡書信的長度,應該編多少本書?壹般要編兩三本,很多書要編四五本。代表書籍數量的“卷”字是壹個象形文字,很像壹根繩子連接簡體字版的方式。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簡牘作為書籍被廣泛使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壹種寫在帛書上的書——《帛書》,比竹簡更輕更易寫,但帛書價格昂貴,所以帛書的數量遠不如竹簡。東漢時期又出現了紙質書。紙質書輕便、易寫、便宜,很受人們歡迎。之後,紙質書逐漸普及。到了晉代,紙質書完全取代了竹簡和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