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杜甫五言律詩《歲月》賞析

杜甫五言律詩《歲月》賞析

#詩歌欣賞#簡介《年譜》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唐光德元年(763年)所作的壹首五言詩。這首詩描寫的是邊境戰爭,時世艱難,朝廷卻沒有壹個人自告奮勇去抗敵,他在異鄉漂泊,孤獨寂寞;表達了詩人對宮廷中軟弱無能的大臣們的譴責;表達了自己野心難付的苦悶。讓我們壹起欣賞這首詩,歡迎閱讀!

壹年中的哪壹年

唐?杜甫

歲末,我是遠方的客人,角落裏依然用兵。

煙塵侵雪嶺,鼓角動河。

天地天天流血,自告奮勇的朝廷。

在節約時間的時候敢於熱愛死亡,感到孤獨和恐懼。

做出贊賞的評論

杜甫在子洲的時候,聽說官軍打敗了叛軍,於是寫下了“黃河兩岸被皇軍奪回”,他要歡天喜地的還京師,不久就要東去吳楚。其間,他去過朗州,卻聽到了吐蕃入侵的消息。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寫了這首詩。

守聯講述自己的經歷。臨近年底,詩人還在異鄉漂泊。此時他聽到了戰爭的消息,國家正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作者感到極度悲傷。顓頊寫的“罪犯”和“動態”兩個詞,描述了詩人聽到外敵入侵後內心強烈的震撼。頸盟最早寫的是那場慘烈的戰爭,對朝廷無人自告奮勇殺敵表示擔憂。

尾聯“救人時敢愛死?”《孤驚》自問自答,表達了報國無門的苦悶。面對“天地日見流血,朝廷自告奮勇”的局面,杜甫感到壹種報國的激情。他說,國家有難,我就救國家於生死,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不會計較個人生死。我只會獻身於保衛我的國家和流血犧牲。可惜作者有報效國家的熱情,卻沒有報效國家的機會,只好感嘆“孤獨而驚恐”!“孤獨”“震驚”等情緒化的詞匯,正是作者此時的內心寫照。“孤獨”壹詞,既描述了詩人獨居閬州的孤獨,也描述了詩人有心報國卻無法施展的空落落的情懷。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五十二歲,過了天命。然而,作者為國家服務的心總是新鮮的。他自稱“壯士”,以示自己是“暮年烈士”。最後壹個“震驚”字,既描寫了作者聽到外敵入侵的消息後的震驚,也寫出了“孤膽勇士”們沒有辦法報效國家的憤慨。

延伸閱讀:杜甫的詩歌成就

杜甫的詩《有六十卷》,早就失傳了。北宋寶元二年(1039),王鑄藏書1405冊,編成18卷,定名為《杜工部集》。錢編註《杜工部集》。楊倫說:“六朝以來,樂府模仿抄襲,陳相因最令人厭惡。當子美出來時,她感受到了她當時的感受。當她去本傑明時,她遇到了麻煩,那裏的人很窮。她隨意設問,試圖擺脫前人的刻板印象。

杜甫中年,因其沈郁的詩風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歌擅長古風和律詩,風格多樣。他用“郁悶、失意”兩個字準確地概括了自己的工作風格,主要以抑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大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歌記錄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變遷,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稱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精湛的詩歌技巧。杜甫壹生寫了1500多首詩,其中很多都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如《三官》《三別》。其中“三官”為石昊官、新安官、潼關官,“三別”為新婚、無家、辭舊。杜甫傳世的詩歌在唐代最為廣泛,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壹,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的作品被譽為人間的傷疤,詩中的聖賢。民不聊生,筆底動蕩。它是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

韻在杜甫詩歌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杜甫格律詩的成就在於拓展了格律詩的表現範圍。他不僅用常頌詩寫娛樂、懷舊、旅行、宴飲、山水,還用常頌詩寫時事。用格律詩寫時事比較難,但杜甫可以運用自如。杜甫把格律詩寫得灑脫自如,盡其所能地變化,順應規律而不見聲律的束縛,整齊對立而不見對仗的痕跡。例如,楊倫《登高》中有這樣壹首詩,被稱為“杜季七言律先”:“廣天疾風,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巢鳥啼。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厄運在我的太陽穴上結了壹層苦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厚的灰塵。”全詩在調性句式上也非常精準優雅。八句都是對的,第壹句也是。嚴格的對仗被形象的流暢性掩蓋,嚴格變得稀疏。

延伸閱讀:杜甫的詩歌風格

就風格而言,杜甫的詩風格多樣。元稹對杜甫的評價是:“至於子之美,謂之輕薄風騷,是時沈宋奪蘇李,吞曹劉,掩面而謝其孤,雜徐而美玉,古今皆絕。”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所以杜子美人窮貴,極盡奢華,充滿沖淡趣味,清秀幹凈,備有藻華之美態,是其他家族所不及的。”但是,如果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不可能獨善其身。“比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他的代表作《飲酒八仙歌》中就能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的詩風格沈郁,語言精煉,格律嚴謹,工藝嫻熟,感情真摯,談吐素雅,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生動。“為人性細說美句,滔滔不絕”是他的創作風格。“就杜詩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詩經·瀟雅》的影響,他的悲歌和慷慨類似於《離騷》。有學者認為杜甫的詩具有傳統的仁政思想精神和司馬遷的實錄精神。也有觀點認為杜甫的詩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將杜甫和李白相提並論,說:“杜麗文章在,烈焰無窮。".王安石稱贊杜甫的詩“醜與美,如此多事不同,卻不見如何雕琢”。陳山《琴虱新論》卷七:“老杜甫的詩應是詩中六經,別人的詩是哲人之流”。蔣士銓的《仲雅堂文集》第壹卷《杜甫詩話集解序》,又稱“杜甫詩人,詩中四書”。

在格律方面,杜甫詩歌的特點是用詞精煉,對仗工整,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此外,杜甫在體裁上也有很多創新,比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意,在文學創作上也是獨樹壹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