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鑫
劉欣(約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字子君,後改名修,名應叔、。“小傳《詩》和《書》可歸文”,而他當了皇帝,“吏部是黃門郎。平年間,他受父親委托,將六藝傳贈給校書記。諸子、詩、數、術,皆考之。”劉翔死後,辛福成了鐘磊的壹名上尉。哀帝即位,任中大夫,移騎校尉,任車大夫。追隨父親的腳步,繼續校對書籍。王莽篡位後,密謀懲罰王莽而自殺。
根據阮孝緒的《七錄序》,劉欣的七觀是以其父的《別錄》為基礎的。《別錄》是劉向校勘書籍時所寫的全文描述匯編,篇幅較大。《七略》是根據別錄內容寫成的書,比較簡單,所以叫《呂略》。《七錄序》曰:“其壹共六篇,故稱《七略》,因其略以集名,略以二六藝名,略以二哲名,略以二詩名,略以二兵名,略以時代名,略以權勢名。
小結簡要說明了其他六策的意義和學術淵源,闡述了六策的相互關系和六策書的用途,是六策之和,是所有書的總和,相當於全書的大綱。
書有六種,即劉欣當時的圖書分類。胡應麟《邵氏山房筆集》說:“劉欣的…………第壹編略,概括各書要點,再分書名,實為六簡耳。班固的《藝文誌》加在三本上,卻保存了十本,38種,596篇,33269卷。辛的原書有三萬三千九百卷,卻只有十卷中的三四卷。”“不過,原著《七律》有二十卷,班的《文藝》只有壹卷,倒是有趣。”
劉欣的《七觀》早已失傳,但班固的《韓曙》?《藝文誌》刪除《七略》中的提要,保留其內容,把總序放在提要的六略之前,大序放在六略之後,小序放在38種之後。在分類方面,保留了《七律》六省略號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在記書方面,基本保留了原貌,並補充了西漢末年劉向、楊雄、杜林在《七律》完成後所寫的著作。凡在描述中有增刪、合並和分類變化的地方,班固都用“出”、“入”、“省”等若幹條表示,以示變化。所以易文誌雖然只拿到了奇樂10.34%的股份,但還是保持了宗旨,讓我們得以壹窺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