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作者匿名,大部分已無法考證。它們由尹吉甫收集,由孔子編輯。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詞歌賦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尚書》的作者是先秦諸子,傅生傳世。它是壹部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主要內容是國王的公告和談話記錄,君主和大臣。
3.《禮記·禮記》是周公旦傳下來的。該書原名《周官》,發現於西漢時期的民間,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成書於戰國時期。主要收集了周王室的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的制度。
4.《儀禮》的作者是西周初年的周公。主要記錄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制。
5.《禮記》的作者是西漢的大德和他的侄子戴勝。《戰國至秦漢時期儒生解經學義禮文選》是壹部匯集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著作。
6.相傳《周易》是周文王紀昌所撰,是壹部占蔔之書。它的外層神秘莫測,但其內在的哲理卻博大精深。
7.相傳《左傳》是春秋末期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寫的。
8.相傳《公羊傳》的作者是夏紫的弟子,戰國時期齊人身材高大。
9._梁傳傳說據說孔子的弟子夏紫把這本書的內容口頭傳給了谷亮_,谷亮池把它記了下來,寫成了壹本書。
10,《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編撰的,成書於戰國初期,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語錄匯編。
11.《爾雅》作者不詳。是戰國至西漢時期學者編纂的字典,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典。《爾雅》載有4300余字,用以解釋詞義和著名事物,常被學者用來解釋經典。
12,《孝經》是西漢孔廟墻內發現的藏書。到目前為止,作者仍有爭議,但他更喜歡曾子學派的作品,這是壹部關於古代孝道的專著。
13、《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具體收錄了孟子的言論、思想和事跡。
擴展數據
起源
十三經是從漢代五經逐漸發展起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
漢代最早的儒家經典稱為六經,分別是《易》、《蜀》、《詩》、《理》、《越》、《春秋》。景悅很早就失傳了,所以只有五經。
其中易、術、史早在孔子之前就已流傳,並在《左傳》中多次引用。李是當時社交禮儀的總結,不知道是什麽時候寫的。相傳孔子立學,以這四本書為教材。
《春秋》是當時各國史書的總稱,《春秋》是孔子編輯修訂的《呂春秋》的傳說,其中精妙的文字和義舉表達了孔子對歷史的褒貶。
到漢武帝時,儒家思想被視為官方意識形態。百家被罷黜後,五經被列為官學,並設立了五經博士。《易經》、《詩經》、《禮記》、《春秋》由儒家教科書升級為經典,正式稱為五經。
其中,在《春秋》壹書中,魏晉時期學者為方便起見,將《春秋》之傳(傳,即解釋經典的文字)附在經書後面,《春秋》經典不再是單行。
“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和脊梁。其內容廣泛而深刻,包括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如天人合壹的思維模式、天下大同的理想、民本執政的原則、和諧人際關系的倫理命題、不懈奮鬥的精神等等。這些思想和精神的精髓滲透在民族性格和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
陜西關中地區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的都城,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經歷了經學的繁榮發展和鼎盛時期。Xi安地區的文化遺存非常豐富,著名的唐代石經就藏在Xi安的碑林中。
百度百科-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