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首先描寫了壹個宏偉壯麗的宮殿形象,其次是“鎮守卒,召信於谷;楚人火了,可憐的焦土。”所有的榮耀都化為飛灰。《阿房宮賦》不僅勸誡封建統治者不要奢靡,更註重項羽在人們心中的殘酷印象。
項羽在後世的批判雖然不怎麽樣,也不壞,但是歷史要尊重客觀事實,所以有必要澄清壹下。項羽千百年來壹直在燒阿房宮,但實際上阿房宮的工程很大,到了秦三世還沒完工。換句話說,阿房宮是壹座爛尾樓,整個工程才剛剛開始。項羽要燒,只能燒空氣。
現代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壹點。如果阿房宮真的像《阿房宮賦》中那樣被徹底燒毀,必然會留下大量的紅燒土,可能還會伴隨著大量的草木灰。但在阿房宮舊址,專家只發現了少量的紅燒土。這壹考古發現足以證明阿房宮是被戰爭摧毀的,但並不是有計劃的大規模燒毀。
有人會認為這是太史公的失誤,但實際上史書中明確記載項羽沒有燒阿房宮,這與考古發現是壹致的。先看《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阿房宮未先建成……”到了秦二世胡亥,阿房宮還在建:“阿房宮又建了……”
阿房宮重修三個月後,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爆發,各種起義接踵而至。秦朝忙得焦頭爛額,已經不能再在未完工的阿房宮上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項羽入侵鹹陽後,確實燒了秦宮,大火燒了三個月。這個宮殿就是鹹陽宮。因為考古發現,鹹陽宮舊址有很多紅燒土。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對這件事是這樣記載的:“火燒秦宮,三月不滅。”杜牧可能在看《史記》的時候,因為這句話,下意識地想到了秦宮裏有阿房宮,但是他沒有註意到《史記·秦始皇本紀》裏的記載。